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塔中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油气调整与热液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海相油藏的后期调整改造是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重要特征之一.大规模的油气调整与强烈的区域构造活动有关,并伴随有成岩流体、成矿流体等盆地流体的大规模运移.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构造断裂溶扩缝及岩溶风化壳溶洞内萤石等热液矿物烃类包裹体的发育,钻井证实具矿床规模的萤石脉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形成萤石热液成矿与油气运移成藏独特的伴生或叠加关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与萤石成矿环境,通过热液矿物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包裹体激光拉曼、群体包裹体烃类化石等分析后证实,晚燕山-喜马拉雅期(110.4~30.8Ma)塔中地区发生了成矿热液与成藏流体的大规模运移事件,为重要的油气调整期,喜马拉雅期(34.3Ma以来)为重要的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2.
张兴阳 《科技信息》2008,(12):317-317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建设具有环保、节能、节水等特点的直接空冷电厂,但由于直接空冷技术应用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暴露的出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寒武.奥陶系沉积环境研究,运用烃源岩具有“双轨”式地震同相轴反射特征,通过井震标定与应用已知烃源岩厚度标定未知烃源岩厚度的方法,计算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厚度与分布范围.由此认识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台地内凹陷与斜坡、盆地相区烃源岩分布范围远大于中寒武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其品质也优于中寒武统蒸发渴湖相烃源岩.中奥陶统斜坡、盆地相区黑土凹组烃源岩分布范围同样远大于上奥陶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其品质也优于台地内萨尔干组、印干组烃源岩及上奥陶统台缘斜坡灰泥丘相烃源岩.柯坪露头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主要位于玉尔吐斯组底部Ⅰ型层序的初次海侵面及凝缩段,此剖面中Ⅱ型层序内烃源岩品质较Ⅰ型层序内烃源岩要差,甚至在Ⅱ型层序中并不发育有效烃源岩(TOC值〈0.5%).中奥陶统黑土凹组优质烃源岩同样位于Ⅰ型层序的初次海侵面及凝缩段,品质稍差的台缘斜坡灰泥丘及印干组烃源岩层均发育在Ⅱ型层序中.在海平面上升高程与时间均相同的前提下,Ⅰ型层序中位于层序底界之上的海侵行程S1大于Ⅱ型层序中海侵行程S2,这样,发育于Ⅰ型层序底界之上海侵期形成的烃源岩分布范围大于Ⅱ型层序中的烃源岩分布范围.由于S1大于S2,在Ⅰ型层序底界上发生的相对海侵速率明显的大于Ⅱ型层序边界上的海侵速率,海侵速率的不同是Ⅰ型层序底界烃源岩品质优于Ⅱ型层序底界上部烃源岩的影响因素之一.由此,揭示了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烃源岩空间展布、形成时间、预测烃源岩品质优劣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内岩性油气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露头、钻井、岩芯以及测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7-长4+5识别出长61底部为三级基准面旋回的层序界面,并划分出1个三级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与1个三级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由此建立露头与井下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地层充填序列和基准面的变化关系,构建大型坳陷湖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分布模型;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层序的演化对岩性油气藏的发育起控制作用;基准面旋回下降期和层序界面附近是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分布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含盐盆地油气勘探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为例,自中石油2007年进入以来,在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内部相继探明和发现了一系列的礁滩气藏,其上直接为上侏罗统基末利阶巨厚的膏盐岩覆盖,天然气地质储量丰富,展示了盐下碳酸盐岩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上侏罗统膏盐岩为主要研究目标,重点分析了膏盐岩空间展布特征及其对盐下礁滩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基末利阶膏盐岩纵向上为"3膏+2盐"的地层组合,自西向东厚度呈先增大再减小的特征。膏盐岩对礁滩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中东部地区下盐段发育的盐丘与礁滩体具有较好的空间配置关系,盐丘之间下伏卡洛夫-牛津阶往往有礁滩体发育,为右岸地区最重要的钻探目标;膏盐岩引起的硫酸盐热还原反应(TSR)所形成的次生溶蚀孔洞是礁滩体重要的储集空间;膏盐岩对油气的运移及富集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西部地区受牛津阶上部多层石膏限制,形成层状台内滩气藏,纵向上发育多套气水系统。中东部地区受盐丘侧向封堵,形成各自独立的构造-岩性复合礁滩气藏,气水特征复杂,具有"一礁(滩)一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相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海相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两大构造期和5个构造演化阶段.两大构造期是指早古生代板块离散-漂移控制下的海相盆地形成和晚古生代以来板块聚敛-碰撞控制下的盆地叠加改造这两大构造期.5个演化阶段如下:①元古界-中石炭世,小陆壳板块在大洋中的漂移和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海相盆地的形成;②晚石炭世-中三叠世,陆壳板块向北的拼合聚敛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的发育;③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板块拼贴以后的构造稳定阶段和陆内沉降控制的湖相沉积盆地的叠加;④晚白垩世-古近纪,受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海相沉积盆地经受陆内变形,发生埋藏、隆升剥蚀或破碎;⑤新近纪以来,受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及其远距离效应的影响,海相沉积盆地边缘发生前陆挤压和盆山耦合作用.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了中国海相沉积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的形成奠定了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中新生代的构造叠加与改造决定了油气成藏与保存的关键条件.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漂移在大洋中的古板块上沉积的深水相泥页岩和陆缘海碳酸盐岩层序中,发育了优质的海相烃源岩和礁滩相储集层.晚古生代,陆壳板块聚敛并上升成陆,克拉通盆地内部的古隆起成为油气运移、聚集和储集的良好空间,同时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煤系地层形成了区域性的封盖层.中新生代的构造稳定性决定了古生代海相盆地的保存条件.具有前寒武系结晶基底,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盆地改造程度低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其中古油气藏容易保存,例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都是有利于海相油气勘探的地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