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2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模拟实验,用微电极技术原位监测有机负荷(葡萄糖)对水-沉积物微界面NH4+和O2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1)有机负荷沉降提高了水-沉积物界面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导致界面耗氧速率加快;2)有机负荷沉降,引起水-沉积物界面上NH4+流先由向水体释放转为向沉积物内流,后慢慢恢复到初始的释氮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剖析工业污染排放变化的驱动机制,选取工业废水排放中2种典型污染物COD、NH4-N,将其排放变化分解为规模、结构、技术3种效应,并进一步将技术效应分解为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2种效应,应用LMDI1方法求得各种效应值.结果表明:2001—2009年间,工业COD排放年均变化率为-2.99%,对应几种效应值分别为14.64%、-1.39%、-16.24%、-10.71%和-5.53%;NH4-N年平均变化率为-4.03%,几种效应值分别为16.18%、-2.88%、-17.33%、-9.48%和-7.85%.规模效应是造成COD、NH4-N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效应值的45%和44%.技术效应是COD、NH4-N排放量降低的关键因素,分别占总效应值的50%和48%.清洁生产效应占技术效应的比例分别为60%和55%,污染治理效应相对较小.结构效应对COD、NH4-N减少排放具有正贡献,但总体影响程度较小.在对主要工业行业排污特点分析基础上,从规模、结构和技术3方面提出了行业调整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套针对重大环境事件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以高风险优先控制为原则,以指导场地应急修复为目的.在污染源识别中,依据事故企业所属行业,快速圈定可能出现的污染物种类及其对场地的影响范围,估算污染物总量,判定污染物分布及影响深度;在取样方案设计中,提出针对事故污染发生特点和场地特征设置的取样方案;在暴露评价中,暴露途径的选择以该途径能在应急修复技术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为原则,暴露途径一般应包括:食入消化,呼吸吸入,饮用场地内地下水3种;在风险表征中,分别对污染物在多种暴露途径下的总风险值和同一种污染物在不同暴露途径的风险值进行排序,优先控制高风险污染物和高风险的暴露途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统计学结合GIS研究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中As、F、Cr6+、Cl、Fe、Mn 6种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空间变异性所用拟合理论模型主要是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Fe浓度超过地下水Ⅲ类标准样品,占总样品数的45.8%,Mn占48.4%,F占27%,As占24.9%,Cl占24.7%,Cr6+占16.3%.其质量浓度均呈对数正态分布.半方差分析表明,6种元素都存在块金效应,变程为2~33.8 km,其中Cl,Fe,F,Mn块金系数值与基台系数值的比值小于25%,说明系统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地质条件、气候、含水层性质、土壤类型等)占主导地位;As,Cr6+块金系数与基台系数比值在25%~75%之间,则说明系统变量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与随机性因素(人为因素、特殊的地质条件等)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探究与程序模拟的双重方法考察地下水中含Cr(Ⅵ)的亚铁还原去除过程,考察pH、原料投量与共存阴离子对反应进程的影响,并运用PHREEQC 程序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机制进行解释.结果表明:Fe(Ⅱ)还原去除Cr(Ⅵ)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去除效果;同时投加的FeSO4·7H2O 与Cr的质量比在80∶1时,去除过程达到较经济有效的处理效果.其原因是不同的反应条件影响铬化合物形成的种类与饱和指数(SI),从而影响其去除效果.地下水中存在大量的共存阴离子,其中Cl-易与Cr(Ⅲ)形成不稳定复合物从而对反应进程产生抑制作用;SiO23- 因其在不同pH 条件下存在形式不同而对反应进程影响不同,在酸性与中性条件下产生抑制作用,在碱性条件下呈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人工湿地设计涉及的动力学和水力学,并以人工湿地除污染原理为依据,分析了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对比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列举实例,分析了人工湿地的优化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7.
河流水质监测和评价的生物学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理化分析,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价,可以综合反映出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综述了利用水生生物进行河流水质监测和评价的原理、特点、分类及一些主要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快速、准确地评价河流健康和流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国内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湿地类型主要有表面流、水平潜流、垂直流和组合工艺,通过收集其所在地、占地面积、工艺流程、几何尺寸、填料、植物、进水浓度、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及重铬酸盐指数(CODCr,简称COD)、高锰酸盐指数(CODMn)、5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硝态氮(NO3--N)、悬浮物(SS)等污染物去除率,构建了处理污染河水的各类型人工湿地资料库,并总结了各类型湿地在国内污染河水治理中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湿地类型应用特点.统计分析各种类型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用t-test和one-way ANOVA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流及组合工艺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中COD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表面流和水平潜流,各类型湿地对TN、NH4+-N、TP等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差异并不显著,但垂直流及复合垂直流对TN、TP去除的稳定性优于其他3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acid esters,PAEs)是一类生产量大、应用广泛的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同时,PAEs作为一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都具有潜在威胁.人工湿地系统作为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已被用于处理各种类型的污水,但其对PAEs的去除效率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天津一个实际运行中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进出水及单元内部水样的采集,探讨处理单元水中常见的4种PAEs,即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在进出水及湿地单元内部均检测到4种目标PAEs,进水及出水中PAEs平均总质量浓度分别为2.53、0.98μg·L-1,在湿地单元内部存在PAEs质量浓度随着水流方向降低的趋势,其中,DMP的质量浓度始终都低于另外3种PAEs的质量浓度.该人工湿地对DMP、DEP及DBP的去除效果较好,而对DEHP的去除效果则较差.  相似文献   
10.
包气带-地下水石油烃污染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原位生物修复可同时有效修复包气带和地下水,对有效控制石油烃污染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石油烃的组成、危害与分布形态,分析了石油烃原位生物修复过程,指出了通用型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石油烃生物可利用性、表征石油烃生物修复潜力,并在总结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深入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