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北京地区夏季PM10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北京地区夏季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夏季的PM10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般在半夜前后和早晨常表现出较高的浓度;中午前后由于大气化学转化对二次气溶胶的生成贡献,在城市地区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高浓度值;傍晚前后往往是一天中浓度最低的时段。PM10的空间分布与源排放关系密切,中午前后的空间分布会体现出光化学反应对其二次生成作用的影响。二次气溶胶在PM10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对于PM10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变化,其中的二次组分起主要决定作用,而有机碳气溶胶以及PM10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规律则主要受一次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裂变径迹定年与其他大多数放射性定年法不同,它测量的是放射性衰变对矿物晶体的物理损伤,而不是另一种同位素.外探测器裂变径迹定年分析中,可以获得每一个颗粒径迹年龄.样品裂变径迹年龄表述有组合年龄、平均年龄和中值年龄,不论哪种年龄都不具有简单的地质意义.封闭径迹长度及分布记录了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地温及热历史过程,是裂变径迹分析中最重要的参数.利用裂变径迹参数,可进行热史模拟,以重建样品的热历史. 相似文献
3.
4.
北京地区臭氧源识别个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模拟京、津地区对流层大气光化学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污染源排放对北京市城近郊区臭氧浓度的影响,并统计分析这一地区的臭氧来源构成。结果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排放的污染物对本地及其下风地区的臭氧生成有显著影响;北京市城近郊区的各类源排放中,流动源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油品储运和溶剂使用与工业源的臭氧生成贡献也占有较高份额,天然源排放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很小。另外,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臭氧生成具有区域特征,气象和源排放条件会对这一地区臭氧来源的构成产生较大影响,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广州市区及其附近地区设立了7个采样站点采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分析了17种元素(Na,Mg,Al,K,Ca,Ti,V,Mn,Fe,Ni,Cu,Zn,As,Se,Cd,Ba和Pb),5种离子(SO2-4,NO-3,F-,Cl-和NH 4)以及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含量,讨论了PM10的化学组分特征以及气象条件对主要污染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主因子分析法对PM10的主要来源进行解析.研究期间广州地区大气PM10平均浓度为125.8 μg/m3,各地PM10最主要的化学组分为有机物、SO2-4和地壳元素组分,分别占PM10质量浓度的24%~32%,17%~21%和10%~12%.通过主因子分析法确定广州地区PM10的主要污染源是地面扬尘、燃油排放、冶金化工及电子加工排放、燃煤、二次转化和生物质燃烧,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0.7%,17.8%,16.3%,14.3%,10.4%和6.3%.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夏季臭氧前体物控制区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北京市2010年6—8月逐日的臭氧前体物控制区进行5种类型的划分,使用各类控制区在研究期间出现的频率表征北京夏季臭氧控制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从北京市城近郊区到远郊区县,O3生成由主要受VOCs控制逐渐转变为VOCs和NOx共同控制,进而过渡到主要受NOx控制。在北京城近郊区,人为源VOCs减排能够有效控制当地O3的天数占夏季总天数的一半左右,而在昌平、延庆和怀柔等西北远郊区县,人为源NOx减排能够有效控制其O3的天数约占40%~50%。北京市前体物减排对O3控制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在各区县普遍存在,其中东部和南部区县出现这种情况的天数比例可达70%以上。对于臭氧的最大1小时浓度和最大8小时浓度,二者的前体物控制区在北京市有相似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弹头的回波信号,雷达可以估计出弹头的章动频率.由于弹头的RCS随其姿态的变化是非单调的,所以利用弹头的RCS序列进行章动频率估计时,RCS的非单调性会导致虚假的频率分量,这种虚假频率的幅度通常会远大于章动频率的幅度.文中对雷达和自由段章动弹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了建模,并详细分析了旋转对称弹头的极化散射特性;提取了一个与弹头RCS无关的特征量,该特征量仅仅与弹头的章动特性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弹头全极化散射特性的章动频率估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估计弹头的章动频率. 相似文献
8.
9.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PM10的相互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Models-3/CMAQ模拟系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10月的大气PM10污染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各城市PM10浓度随不同污染源削减的变化情况,量化出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PM10区域性污染的格局,广州、佛山、江门、东莞等地是珠三角地区PM10的重要源贡献区域。提出相对敏感系数作为表征外来源影响程度的指标,珠海、江门、中山、佛山等地的PM10浓度受到外来源的显著影响,城市间输送已成为造成珠三角地区PM10污染的重要因素。对重点城市源的合理削减和有效控制,以及城市群的统一规划、相互协作、联防联控是改善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0.
短串联重复序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因组中由寡核苷酸串联、重复排列的DNA序列,构成数量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其中,微卫星DNA又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是一种可遗传的不稳定的且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短核苷酸重复序列,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高度多态性等特点,这种多态性标志已广泛用于遗传病及亲子鉴定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