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近十年,特别是美国(1994年,Northridge)和日本(1995年,阪神)发生强烈地震后,暴露出现行抗震设计思想的不足,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被国际上广泛研究,并且被认为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所涉及的部分问题进行了阐述,目的是明确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主要思想、研究内容以及与现行抗震设计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设计及构造建议,并对试验结果和理论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这一设计方法已被国家有关技术规程所采纳。 相似文献
3.
反复荷载下混凝土剪力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对反复荷载下的钢筋混凝土带竖缝剪力墙进行了计算分析,建立了反复加载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混凝土开裂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滑移摩擦关系,根据计算结果对钢筋混凝土带竖缝剪力墙的结构性能和破坏机理作了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照,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框架节点反复荷载下的受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行了 4个框架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通过节点核心区体积配箍率、箍筋间距、混凝土强度等参数的变化 ,对试件的开裂、通裂荷载、刚度、延性、抗震性能等方面作了对比分析 .对常用的节点开裂荷载计算公式进行了考虑核心区箍筋影响的修正 .在参考规范承载力公式基础上提出与fc,fbv有关的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筒体-桩筏-地基土共同作用非线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土三者共同作用,以及土的弹塑性性质,采用中厚板理论分析筏板,建立了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筒体结构下桩筏基础受力作了非线性数值分析。通过对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明确了非线性分析的意义。研究了地基土应力、应变随荷载的变化情况及桩顶反力分布的发展过程,并指出筏板厚度的增加并不总是使桩顶反力趋于不均匀。同时,讨论了土塑性及基础沉降曲面形状对桩筏基础工作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三向受压混凝土的三维本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一个三向受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基于亚弹性正交异性理论,采用Ottosen的破坏准则,把Darwin和Pecknold的等效单轴应变概念进一步推广到三维非线性增量应力—应变关系中。模型的特点是:它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所有的参数均建立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只需输入少数的材料参数便可确定本构模型,因此便于在实际工程分析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近 10年来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建筑结构抗震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控制研究与应用、基础隔震研究、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的研究、结构 -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等 .这些研究工作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大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8.
柔性节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动力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端部带转动弹簧的梁单元力学模型,对柔性节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自振频率随着节点相对刚度比的增加不断增大,当节点相对刚度比在0.1~10之间变化时,结构自振频率的变化十分明显.结构峰值位移反应随着节点相对刚度比的增加呈总体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和程度受输入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可能局部增大.随着节点相对刚度比的增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峰值加速度反应受输入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的控制,分布规律非常复杂.在工程中,应根据结构可能遭受的地震作用的能量分布特征,通过结构动力分析,确定节点的最优相对刚度比,以减小结构的动力反应. 相似文献
9.
可恢复功能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减震控制结构,它不仅能在地震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能帮助人们在大地震之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理想的新方向.可恢复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可更换结构构件,摇摆结构,以及自复位结构等.针对21世纪以来国内外可恢复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详细介绍了正在研究的两种双肢剪力墙可更换构件即可更换连梁与可更换剪力墙脚部构件的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10.
沿竖向耗能剪力墙滞回特性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沿竖向耗能剪力墙的抗震能力,进行了这种剪力墙和普通实体墙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建立了剪力墙的剪力-剪切变形滞回模型和耗能装置的滞回模型,并利用多垂直杆元模型计算这两类剪力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计算曲线和试验曲线比较一致,表明了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和滞回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