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15根自密实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了动态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其阻尼比降低;随着自密实混凝土梁的固有频率的增大,其阻尼比减小;随着自密实混凝土梁配筋率的提高,第一阶固有频率下的阻尼比降低;各自密实钢筋混凝土试验梁的阻尼比基本介于0.5%~1.0%之间.  相似文献   
2.
从回顾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出发,在微裂纹相互作用的细观力学基础上,提出一种符合热力学原理的非局部损伤模型.文章给出建立混凝土软化阶段本构关系的途径,并结合具体形式进行推导.此本构方程有利于有限元方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物有所值评价能够为公共项目实施模式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物有所值定量评估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因此,在对传统模型进行了研究后,以此为基础在实物期权B-S模型中借助三角模糊数概念进行结合,试图将PPP项目评估过程中被忽略的期权价值发掘出来。以某旅游创意园项目为例,在不完全脱离现有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计算得出不确定性价值范围,以期通过一个更加全面视角为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叠合梁跨中截面的内力转移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二次受力混凝土叠合梁跨中截面的内力转移性能,提出了截面内力转移系数α的计算方法,较好地解释了叠合梁与整体梁的受力过程不同而受力结果基本相同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横肋是影响铝合金模板承载力的重要构造。为研究横肋截面类型对铝合金模板的力学性能,开展了梯形截面横肋的铝合金模板的三分点加载试验,并将其试验结果与采用abaqus软件的精确化建模得到的数值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方形、工字形和T形3种横肋截面类型的铝合金模板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铝合金模板在标准荷载作用下,其边肋的拉应变最大,属于危险截面。横肋截面类型是影响横肋自身乃至铝合金模板整体受力状态的关键因素,T形截面是单轴对称截面中最优的截面类型,方形截面是双轴对称截面中最优的截面类型,而双轴对称截面横肋的最大应力产生在横肋中间,可有效避免横肋两端焊接的薄弱处,双轴对称截面的横肋受力更合理,因此方形截面是最佳横肋截面类型。在横肋截面形状方面,与方形截面面积相比,T形和工形截面面积分别下降了41.9%和21.2%,T形截面是材料用量最少的横肋截面类型,可用于一些受力较小的结构,如小矮墙等结构处。  相似文献   
6.
用长方体试件采用悬挂自由振动方式来测定轻骨料混凝土的阻尼比,研究了页岩陶粒混凝土阻尼比与强度、响应频率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粗骨料界面进行涂油弱化处理,测试处理前后轻骨料混凝土阻尼比变化情况,为研究混凝土界面与阻尼比之间关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叠合梁的配筋计算方法是叠合结构计算中最为重要而又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研究了无施工支撑混凝土简支叠合梁跨中受力区别于整体梁的各种特性,分析了形成这些特性的本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叠合前后受力的梁的两部分截面高度不一致导致了叠合梁与相应整体梁受力性能的差异;而叠合后受力过程中的截面塑性应力重分布及相应的弯矩转移则起着缓解、缩小这一差异的作用.文中提出的内力及配筋计算方法反映了叠合梁的这些特性,而且计算简便,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多年声波探测等试验,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利用纵波速(Vp)对衡阳市红砂岩风化程度进行分类,提出了分类Vp值指标,并对单轴极限抗压强度(Ra)与Vp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放弃了预应力叠合梁受力分析中的平截面假设,代以锯齿状分析了简支梁在弹性阶段的受力情况,并根据Reisner提出的新混合变分原理得到一种考虑横向剪切效应的二节点梁单元,它克服了平面分析的复杂性,且能适合于不同跨高比下的叠合梁.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典型的南京软土场地条件,建立地铁地下车站—土体—高层建筑系统二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两层三跨岛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对邻近高层建筑地震加速度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铁地下车站使高层建筑与地表接触位置的地表加速度反应动力系数!谱谱值在周期0.5~3 s范围有所增大,建筑各层的峰值加速度反应基本上均有所增大,局部楼层的峰值加速度反应增大达43.7%.随高层建筑与地铁车站间距的增大,该影响逐渐减小.若高层建筑分别采用桩基础/筏板基础,间距与地铁地下车站宽度之比D/B≥1,而D/B≥0.75时该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