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分析与传统沉积学等方法,探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规律与有利储集层发育特征,为高勘探程度区油气二次勘探部署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古近系斜坡作为古地貌单元的主体,为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除四大盆外隆起物源外,孔店、港西等盆内凸起也是碎屑沉积体系的重要物质来源,斜坡区既富泥也富砂;古近系相序完整,环湖规模性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湖泊碳酸盐岩等相类型;中深层储层具有原生、次生孔隙与微裂缝共存的特点,在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和次生溶解等作用下,中深层也发育优质储层,斜坡区的勘探下限可达5km;多类储集体与歧北挠曲斜坡、板桥斜坡、埕北断坡等匹配形成地层超覆、不整合遮挡、上倾尖灭等地层-岩性圈闭带.勘探结果发现了歧北斜坡、埕北断坡亿吨级储量区,板桥斜坡形成了千万吨级效益储量区.斜坡区作为断陷湖盆负向构造单元,是地层-岩性油气藏有利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
二连盆地主要凹陷的压力场基本上都呈现为异常低压特征,地层压力系数大多小于1.0,但用现有的异常低压成因机理来解释二连盆地的异常低压却遇到了困难,为此将该区异常低压埋藏史曲线与异常高压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的埋藏史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在晚白垩世具有长达50~60 Ma的沉积停滞期,长时期的沉积停滞可能是二连盆地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沉积停滞条件下既不会出现欠压实现象,也无法产生异常高压,但却造成地层具有较高的压实程度,使得后来再次沉积深埋时,压实作用受阻,上覆负荷过多地加载在了岩石骨架上,流体压力相对变小,形成异常低压。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油气勘探领域及加快勘探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论述了中国南方油气勘探的两大领域的石油地质特征、生油条件及圈闭条件,即中一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油气勘探领域和中-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分析了南方油气勘探领域的勘探现状和勘探的目的层及有利的勘探地区,并提出了加快南方油气勘探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二连盆地主要凹陷的压力场基本上都呈现为异常低压特征,地层压力系数大多小于1.0,但用现有的异常低压成因机理来解释二连盆地的异常低压却遇到了困难,为此将该区异常低压埋藏史曲线与异常高压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的埋藏史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在晚白垩世具有长达50~60 Ma的沉积停滞期,长时期的沉积停滞可能足二连盆地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沉积停滞条件下既不会出现欠压实现象,也无法产生异常高压,但却造成地层具有较高的压实程度,使得后来再次沉积深埋时,压实作用受阻,上覆负荷过多地加载在了岩石骨架上,流体压力相对变小,形成异常低压.  相似文献   
5.
根据渤海湾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和盆地内已发现的天然气藏特征,研究了渤海湾盆地的天然气藏类型及其分布序列和模式。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内的三个典型气藏(田)的剖析,初步探讨了天然气藏的富集规律,指出了今后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为在该地区寻找大、中型气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测试等化验资料分析,结合镜下薄片观察和包裹体测温,采用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反演的方法,对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储层属低孔特低渗储层,沉积作用差异是低渗透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同沉积作用形成的储层物质组成、粒度、分选不同,导致储层原始物性发生分异;成岩作用是低渗透形成的关键,成岩早期的快速压实、成岩中后期胶结物充填以及缺少有效的增孔和保孔机制最终导致低渗储层的形成;运用地质历史时期物性反演的方法建立储层物性演化史,能定量重现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南方油气勘探领域及加快勘探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论述了中国南方油气勘探的两大领域的石油地质特征,生油条件及圈闭条件,即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油气勘领域和中-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分析了南方油气勘探领域的勘探现状和勘探的目的层及有利的勘探地区,并提出了加快南方油气勘探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