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西安市典型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运用语义差别法、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不同户籍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状况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决定因素。结果显示:异地户籍新城市贫困群体在所有生活环境感知指标上均低于本地户籍新城市贫困群体,其中有9项指标显著低于本地户籍新城市贫困群体。不同户籍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的决定因素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社区居住环境、住房条件、自然环境对本地户籍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有显著影响,社会环境、通勤条件影响不明显;与其相比,除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外,社会环境、通勤条件对异地户籍新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环境感知也有显著影响,住房条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渭北旱塬黄陵县为案例区,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比较土地流转背景下失地与未失地农民在土地依赖与地方依恋两个维度的感知异同,并从人口学特征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分析其地方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依托"土地"理解"地方",未失地农民的土地依赖和地方依恋均强于失地农民,但各维度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失地与未失地农民的感知网络核心均在于土地依赖维度,但失地农民感知负向且消极,未失地农民感知正向而积极。农村居民根植性随年龄增长而变强,随学历提升而减弱,整体较强;归属感与文化程度关系密切,文化程度上升,未失地农民归属感减弱,高学历者归属感更低,失地农民归属感整体较弱,但高学历者归属感稍强;满意度与人均收入关系最为密切,高收入则满意度高,同等收入状况,未失地农民满意度高,失地农民对收入期望更高;外部环境主要影响农村居民归属感和社交认同,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增强农民与村落的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3.
对旅游系统模型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切入点不同所建立的模型也有出入.现有的旅游系统模型主要包括三类: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混沌模型和旅游地理系统模型.但是,在建立模型时,对旅游系统的非线性这一主要特征的考虑还很欠缺.本文选取旅游系统的非线性特征这一切入点,在揭示非线性产生的原因后,以系统的信息反馈为基础建立了基于非线性特征的旅游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4.
界定了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了区域空间关联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空间关联发展评价模型,以西安市长安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长安区2000-2005年空间关联强度的发展趋势做出动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2000~2005年,长安区的空间关联程度指数有很大的提高,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水平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系统协调度发展缓慢,社会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合理解决上述问题是区域空间一体化和构建和谐长安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在对山西省垣曲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论证了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必然性,并在分析、研究垣曲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提出了适合其发展的模式:自然生态景观观赏与健康体验模式、农业观赏与农家乐体验模式、科研教育与会议度假旅游模式.并探讨了这3种旅游模式在贫困山区的互动、促进关系,在充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渭北旱塬黄陵县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最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5年黄陵县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居民点提出了重构思路。结果表明:黄陵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先增后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乡村聚落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聚落分布对地势、河流、道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人口与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政策调控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布局影响日渐增强;乡村聚落的空间重构应基于各类居民点的客观条件和功能进行整体规划,散布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零星居民点应关注生态移民,保留居民点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心居民点应强化其联系和服务城乡的枢纽效应。  相似文献   
7.
依据界定的海岛旅游文化景观内涵和海岛旅游文化景观分类系统,运用定性描述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武侠文学和宗教信仰文化相结合是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的显著文化内涵特征,其中旅游自然-文化景观、人文-文化景观和服务关联性文化景观分别表现为宗教信仰文化、武侠文学和海岛特色;旅游自然-文化景观、人文-文化景观分别呈"3-1"和"1-3"形空间结构,重心区域呈相对布局,而旅游服务关联性文化景观呈双核空间结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影响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8.
主导产业群体的建立是区域产业高效发展和向高度化演进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包头市产业系统特点,以定性和定量(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立了包头市主导产业群体,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陕西省“一线两带”地区2000-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自新《土地管理办法》实施后带内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特征.从整体来看.“一线两带”地区这5年的建设用地开始由粗放型增长向理性增长和内涵型增长过渡,呈现出综合建设用地总量微幅减少、单位建设用地产值提高、单一建设用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交通建设用地明显减少,人均建设用地与GDP呈负相关关系的特征.从地区分布来看,杨凌区的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最活跃,咸阳市渭南市的建设用地变化最不活跃,西安市作为“一线两带”地区的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效应都十分显著.在“一线两带”今后的开发建设中,必须深刻认识并倡导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利用和可持续的利用,其核心在于优化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和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Excel及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的现状与潜力.研究表明:全省今后土地开发整理虽还具有很大潜力,但近年来土地开发的强度较大,几乎都在当年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一半以上,而整理、复垦的比重则较小,势必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不断凸现,本文试图构建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友好型区域模式:无差异曲线模式、点-轴模式和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模式,以期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