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解天津湿地芦苇对地表水体咸化和氮负荷的响应机制,探究盐与氮对芦苇生长初期的影响,在室内土培条件下,模拟天津地表水中盐和氮的含量定期对芦苇进行灌溉,设计3个盐处理(NaCl质量分数分别为0.00%、0.16%和0.66%)和3个氮素处理(NH4NO3浓度分别为0、0.23和0.46 mmol/L),测量不同盐与氮作用下芦苇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根冠比、高度、分蘖数和根长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盐度增加,芦苇的高度、地上部生物量、分蘖数显著降低,然而地下生物量和根长没有显著变化,根冠比随着盐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2)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氮浓度灌溉水没有对芦苇的高度、地上、地下生物量、根长及根冠比产生显著影响;(3)盐和氮的交互作用对芦苇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均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天津地表水中的盐分是抑制芦苇生长的主要因素,氮素水平相对较低,不会对该地区芦苇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津滨海湿地土壤盐分空间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津滨海的天然湿地主要起源于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海陆变迁,后来的海陆交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使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盐渍化.为研究湿地土壤盐分自潮间带向内陆演进的演变规律,依据距海距离,选取潮间带(0 km)、北大港(24 km)、七里海(38 km)和大黄堡(70 km)4个典型滨海湿地,对其土壤盐分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自潮间带向内陆呈显著指数递减趋势,并表现出表层(0~5 cm)聚集特征.(2)除(HCO3-+CO32-)外,离子含量与距海距离之间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潮间带、七里海和大黄堡湿地的土壤阳离子均以Na+为主,而北大港湿地以Na+和Ca2+组成占绝对优势.从潮间带到内陆湿地,土壤中阴离子从以Cl-为主过渡到以Cl-、SO42-和HCO3-+CO32-为主.(3)除大黄堡湿地,各湿地含盐量均与Cl-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O42-从潮间带湿地到内陆湿地由不相关过渡到极显著正相关,HCO3-+CO32-与含盐量仅在北大港湿地呈极显著正相关.(4)潮间带湿地土壤表层(0~5 cm)和中间层(20~50 cm)为弱碱化土,次表层(5~20 cm)和深层(50~100 cm)为中度碱化;北大港和大黄堡湿地整个1 m土层均为弱碱化;七里海湿地为中度碱化.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工农业生产地,气候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利用1960年-2010年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将每个站点的气温和降水量展布到全流域,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海河流域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和东部明显高于南部和北部,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突变,气温变化存在7a和10~15a2个周期;整个流域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北部的内蒙古地区和河南的北部地区降水减少趋势最为明显,降水量在1997年发生突变,降水变化存在5~7 a和10~15 a 2个周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76—2009年天津市的Landsat影像进行遥感(remote sensing,RS)解译得到天津市34年间湿地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其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天津市湿地变化信息.天津市总湿地面积从1970年代到2009年经过了一个明显的先增长后减少的过程,面积变化达到1 568.54 km2,且天津市湿地变化主要受人工湿地的影响.天津市天然湿地面积在1976—1984年间增加了41.59 km2;但之后到1990年代末这一时期内一直处于减少的态势,此时天然湿地所占比例也由49.14%减少到18.85%;21世纪后,天然湿地面积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沉积区,沉积物来源广泛,其中黄河沉积物成为全新世以来形成天津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约5 000年前最后一次大规模海退之后,黄河北流对天津地表地貌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了探究黄河沉积物特别是历史上的黄河北流对天津地貌的影响,在天津七里海和北大港2个湿地提取了沉积物样品,分析了黄河沉积物标志层的沉积物性质,系统讨论了历史上对天津地貌和海岸线影响显著的3次黄河北流事件及其在典型湿地的沉积记录.研究表明:公元前2 000年到公元前450年,禹河曾在天津入海,影响范围是天津西郊以东、七里海以南的广大区域;公元前750年到公元11年,《汉志》河下游河道多次摆动,支流众多并影响到天津南部,北大港在此期间沉积了在时空上不连续的黄河沉积物,显示了河道摆动的结果;公元1048年到公元1128年,北宋时期黄河北流在天津泥沽入海,直至把入海口推至塘沽,推动天津海岸线东移,显著改变了天津的海岸线型,这一事件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是滨海新区形成的地貌基础.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水体混合过程中溶解态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中良  刘丛强 《科学通报》2000,45(12):1322-1326
采用液-液萃取与反萃取分离富集方法和ICP-MS测试技术、对长江河口南支盐度0.15 ̄19mg/g表层水体中溶解态稀土元素(REE)的浓度进行了测定,与世界其他河口相比,长江口溶解态REE的河水端员浓度相对偏低,仅为11.963(Y) ̄0.098(Lu)ng/kg。溶解态REE在长江口低盐度区(0.15 ̄1mg/g)明显析出,但其析出率相对偏低,仅为47%(La) ̄25%(Lu)左右。由于长江口水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纳米零价铁球去除水中二价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利用纳米零价铁修复水体镉污染,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出壳聚糖-纳米零价铁球用以去除水中的镉(Cd(Ⅱ)).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壳聚糖-纳米零价铁球进行表征分析,通过对比与Cd(Ⅱ)溶液反应前后的样品的X线光电子能谱探讨壳聚糖-纳米零价铁球对Cd(Ⅱ)的去除机理,并进行批实验研究环境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出的壳聚糖-纳米零价铁球为规则均一的黑色球体,粒径约为3.1 mm;所有壳聚糖-纳米零价铁球均具有多孔结构,平均孔径约为40.6μm,且纳米零价铁均匀分布在球内;壳聚糖-纳米零价铁球对Cd(Ⅱ)的去除机理包括物理吸附过程和化学还原过程,且化学还原过程起主要作用;批实验结果显示壳聚糖-纳米零价铁球对Cd(Ⅱ)的去除率随pH值、反应温度和纳米零价铁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Cd(Ⅱ)初始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对城市热环境的降温效应——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城市公园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通过反演天津市区地表温度和分析各公园的缓冲区,研究天津市市内六区公园的特征要素对周围环境的降温效应.结果表明:一方面,不同公园的降温范围、降温幅度和降温速率有所不同,各公园降温幅度与距离均近似成拟合二次多项式.另一方面,不同的公园特征要素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公园的绿地比例与降温范围、降温幅度和降温速率相关性最大,且二者呈拟合二次多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控制城市热岛的增长趋势并提出科学的政策方案,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年—2009年的5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对地表亮温进行反演,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城市热岛在天津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天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热岛景观在数量特征上体现为斑块个数减少,高等级热岛景观类型面积和单体面积均增大,热岛景观逐渐变得更加聚集化;在形态特征上,热岛景观形状指数增大,斑块形状越来越复杂;在结构特征上,热岛景观的聚合度、邻近指数和蔓延度逐渐增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热岛景观分布向不均匀、组团式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高温组团大致分布在市区、塘沽区中东部、汉沽区西北部和大港西南部,其中以市区和塘沽区中东部2个组团为典型.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城市热岛环境,可为制定有效防止热岛发展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60-2010年海河流域及周边地区116个气象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海河流域作物生长季(春季至秋季)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春季海河流域干旱最为严重,多年平均干旱率高达56.90%;夏季较春季干旱率明显降低,多年平均干旱率为7.59%;秋季干旱率呈现出增加趋势.(2)春季干旱在1960年代最为严重,夏季干旱在1990年代最为严重,而秋季干旱在1980年代最为严重.(3)春季干旱发生概率最高,整个海河流域均在19.61%以上,干旱发生概率在50%VA上的地区面积占海河流域的3/4,河北东北部和京津一带是春季干旱发生概率最高的地区;夏季干旱发生概率较春秋低,干旱发生概率最高的地区为大同和张家口以北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秋季干旱发生概率在25%以上,发生概率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地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