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1篇
系统科学   37篇
丛书文集   88篇
教育与普及   7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208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1篇
  1954年   8篇
  1947年   3篇
  194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重要的调蓄湖泊,其出湖泥沙变化过程影响着湖泊演变和江湖关系调整.基于洞庭湖代表性水文站长时间序列的水文数据,利用百分位数、变差系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洞庭湖出湖输沙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洞庭湖出湖泥沙在1951—2015年可分为1951—1970年、1971—2002年和2003—2015年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表现为下降趋势,2003—2015年年均输沙量则呈上升趋势;出湖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1951—1970年主要集中于3—12月,1971—2015年主要集中于3—8月,但2003—2015年输沙量峰值由1951—2002年的4月推迟至5月;出湖输沙量周期表现为44年和24年的全尺度周期震荡.从径流、水利工程建设和湖盆冲淤的角度分析洞庭湖出湖输沙量的变化原因,发现:出湖径流是造成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主周期模式的重要原因;荆江裁弯工程是导致1971—2002年洞庭湖出湖输沙量大幅减少的根本原因;随三峡工程运行,洞庭湖2003—2015年多年平均出湖输沙量相比于1971—2002年减少了30.1%;此外,洞庭湖湖盆由淤积转为冲刷,导致洞庭湖出湖输沙量在2007年之后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重为(31.84±0.05)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采用3×3双因子设计,制作9种叶酸(0.15%、0.30%、0.45%)和VB_(12)(0.05%、0.10%、0.15%)不同配比的饲料,以不添加叶酸和VB_(12)的饲料为对照组,探讨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生长、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的生长和饵料系数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各试验组黄颡鱼生长性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终末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背部皮肤L*、a*、b*值,腹部皮肤a*、b*值变化无显著影响(P0.05),对腹部皮肤L*值变化影响显著(P0.05)。当饲料中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腹部L*值最高。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在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饵料系数最低,且在此水平下,黄颡鱼腹部皮肤的亮度值最高,说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体表色度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层间碱金属(Li~+,Na~+,K~+)和碱土金属(Mg~(2+),Ca~(2+),Ba~(2+))阳离子变化对蒙脱石晶体结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这种影响不仅与层间阳离子的大小有关,还受层间阳离子价态的影响.层间阳离子的引入对蒙脱石的晶格角度影响较小,而对蒙脱石的晶格矢量c影响较大.随着层间阳离子半径增大,蒙脱石层间距随之增大;对于同价态的层间阳离子,随着层间阳离子半径增大,蒙脱石的四面体层变厚、而八面体层变薄.此外,层间阳离子对于蒙脱石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的影响主要由其价态决定,当层间阳离子价态越高时,蒙脱石的绝缘性越差,同时其对可见光越敏感.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混响时间、不同信噪比、不同噪声方位角条件下,通过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听音评价,探讨扬声器重放和耳机重放方式对老年人语言清晰度的影响,并与听力正常的年轻人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扬声器重放得到的汉语语言清晰度得分比采用耳机重放得到的汉语语言清晰度得分略高,但两种重放方式下的汉语语言清晰度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老年人在两种重放方式下的得分差异比年轻人的得分差异略高;采用人工头录音再通过耳机重放由老年人进行室内汉语语言清晰度评价,得到的结果与直接在厅堂现场评价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温拉伸测试和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挤压温度和热处理工艺对Ti-1300钛合金挤压管材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热加工工艺、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i-1300钛合金在两相区挤压后的横向组织均匀细小,纵向组织沿挤压加工流线破碎均匀;其拉伸强度高达1 445 MPa。管材在相变点以上的高温固溶组织主要由等轴β相晶粒组成,具有较好的塑性。合金两相区挤压后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的匹配,两相区挤压的塑性明显优于β单相区挤压,尤其面缩。试样经过固溶时效处理后显微组织明显细化,强度大幅度提高,可达1 30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长细比对C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影响,应用ABAQUS建立四组、每组3个试件进行对比分析.组内试件的钢管约束效应系数εs、CFRP约束效应系数εc f、偏心率等影响因素相同,分析不同长细比对组合柱力学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细比对CFRP最大应力影响不大.随着长细比的增加,钢管的最大等效应力值降低,钢管套箍作用减弱.不同钢管约束效应系数情况下,荷载-挠度曲线形式基本一致.试件刚度值随长细比增加逐渐降低,组合柱极限承载力下降,但降低幅度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CFRP布粘贴层数L形柱的力学性能,本文利用有限元理论进行模拟试验,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CFRP布粘贴层数对提高试件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CFRP布粘贴层数越多,异形柱达到极限承载力的过程变得越缓慢;CFRP布粘贴层数的增多,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都具有提高作用。本文得到以下结论:在受拉区的CFRP布粘贴能提高构件受拉区的抗拉能力,延缓受拉区钢筋过早发生屈服而引起整个试件的破坏,从而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5℃低温胁迫下,用不同浓度水杨酸(0,0.5,1.0,1.5,2.0,2.5,3.0,3.5 mmol/L)处理菌草幼苗,通过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研究水杨酸对菌草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水杨酸处理能显著影响菌草的POD活性、MDA和相对电导率,其中,用2 mmol/L水杨酸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最显著,与对照相比较有显著差异,用1.0 mmol/L水杨酸处理后,能显著降低菌草的丙二醛含量,用1.5 mmol/L水杨酸处理后,能显著降低菌草的相对电导率。表明在低温胁迫下用1.0 mmol/L至2 mmol/L水杨酸处理能提高菌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能提高菌草的抗冷能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董事会成员背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首先,以高阶梯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提出2个研究假设;然后,选取我国2012—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2个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运用Pearson变量相关性分析技术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以及OLS、FE等方法分析后发现:(1)董事会背景多元化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2)内部控制有效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董事会背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董事会背景多元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逐渐增强; (3)在国有控股企业、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分离的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董事会背景多元化促进企业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用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相结合的ONIOM(B3LYP/6-31+g(d,p)∶UFF)方法,研究SWCNT((8,8),(7,7),(6,6))内的布洛芬(IBU)分子结构和手性转变机理,在ONIOM(B3LYP/6-311++g(2df,pd)∶UFF)水平计算单点能.分子结构研究表明:与单体IBU分子相比,受限于SWCNT(6,6)时,羧基C与它的两个O的键长,羧基C与手性C的键长明显减小,导致手性C和羰基O以及羧基两个O的间距明显缩短.随着管径的增加,IBU分子结构变化变得不明显.手性转变反应通道研究表明:在SWCNT(8,8)内存在两个反应通道,一是手性碳上的氢直接以羰基氧为桥梁转移到手性碳的另一侧;二是氢先在羧基内转移,从羟基转移到羰基,而后手性碳上的氢再以羰基氧为桥梁转移到手性碳的另一侧.在SWCNT(7,7)和SWCNT(6,6)内只存在第二通道.反应势能面计算发现:IBU分子在SWCNT(6,6)内,羧基内氢转移和氢从手性碳转移到羰基的能垒明显降低,从单体的143.9和306.4kJ·mol-1分别降到123.3和246.3kJ·mol-1;在SWCNT(7,7)内降低的幅度次之,在SWCNT(8,8)内降低幅度很小.结果表明:IBU限域在SWCNT内时的氢转移反应能垒随管径减小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