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实施区域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主体功能区划分是一项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划的创新性工作.本文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以沿江41个县市为基本评价单元,以GIS技术为支撑,采用经济社会开发支撑和自然生态约束的趋同性动态聚类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梯阶推进的分区方法,初步划分出四类主体功能区:(1)优先开发区,包括合肥市区、芜湖市区、马鞍山市区、铜陵市区、安庆市区、巢湖市区、当涂县、繁昌县、和县、无为县和芜湖县;(2)鼓励开发区,包括滁州市区、池州市区、肥东县、怀宁县、铜陵县、肥西县、含山县、庐江县和天长市;(3)适度开发区,包括宣城市区、长丰县、广德县、来安县、朗溪县、南陵县、全椒县、望江县、枞阳县、东至县、宿松县和桐城市;(4)引导开发区,包括泾县、宁国市、潜山县、青阳县、绩溪县、旌德县、石台县、太湖县和岳西县.  相似文献   
2.
基于港口吞吐量和港口后勤服务企业数据,综合选用基尼系数、偏移增长和复杂网络等方法,对扬子江城市群的港口物流空间结构展开分析。研究显示:(1)在2000—2015年里扬子江城市群的港口吞吐量实现了快速增长,但这种快速增长是不均衡的;(2)扬子江城市群基本上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南京—苏州、南京—无锡为骨干链条的辐射状港口后勤服务网络;(3)港口吞吐量和后勤服务企业组织系数在空间上具有协同效应,协同度总体呈现由苏南向苏中下降的趋势。最后针对扬子江城市群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缺乏合作、同质竞争严重、港口主体过多、削弱总体竞争力和交通联运水平低等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物流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部崛起和安徽东向战略的实施,其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确定省域物流枢纽城市和综合物流中心城市,评价各地级市可达性和划分出各市域物流实力等级的基础上,刻画了安徽省物流综合实力的点线面空间发展格局,并按照点-轴-面的物流空间组织模式,提出营建T型物流经济带和Y型物流经济带,即以合肥、巢湖轴线与沿江城市轴线构成的T型经济带;以淮北、蚌埠、阜阳、淮南、合肥等组成的Y型物流经济带。实现以点带轴,以轴带面,推动安徽省物流产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探讨“皖江示范区”的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协调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命题。以皖江示范区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研究视角。以各县域自然生态约束力和经济开发支撑力为依据,确定出皖江示范区“一轴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即由马鞍山至安庆的沿江经济带构成的沿江聚合轴,以合肥为“带动核”.芜(湖)马(鞍山)铜(陵)为“集聚核”构成的双核结构.以沿长三角空间对接带、舍巢芜杭空间辐射带和合安池九空间拓展带构成的三条功能带,并对皖江示范区的区际协调措施和区内协调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新常态"背景下,对城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00—2014年海南省及其各市县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作为人口和产业城镇化扩张指标,通过运用相关软件和构建离差系数模型,对海南省及其各市县的"人口-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化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显示:1)海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虽整体呈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其增长速度仍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国;2)海南省各市县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各市县间差异特征依然存在;3)海南省各市县"人口-产业"城镇化的离差系数整体呈好转趋势.在空间布局上其失调等级总体呈现"马蹄形"的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6.
安徽长江沿岸港口物流发展评价与空间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T"战略实施,长江开发向纵深推进,沿江港口物流得到迅速发展.安徽长江沿岸主要有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和安庆5个港口,随着安徽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上5港的物流也得到迅速发展.把长江安徽段的港口群作为一个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刻画该体系内各港口物流发展综合实力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场强理论,通过计算相邻港口物流的断裂点位置探讨了该港口体系港口物流发展的空间竞争格局;并探讨了影响港口物流发展及竞争格局变动的成因机制;最后定性阐述了该港口体系港口物流发展及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