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手机定位技术进行交通信息的采集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效果并不如人意,其中手机定位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噪声”是一个重要原因.以某区域的手机定位数据作为对象,结合CELL_ID定位技术与手机切换的原理,首先根据蜂窝网基站的点数据,创建了与之对应的点、面图层;然后采用基于GIS时空关系的方法,对手机定位数据中“...  相似文献   
2.
利用3D空区探测系统(CMS)采集矿山采空区点云数据为线扫描方式,在三维重建之前对点云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采空区点云数据平滑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三维扫描线的降维处理和信号平滑滤波2个步骤.对采空区的三维激光扫描线,用弧长为参数进行参数方程分解,将三维空间扫描线分解到3个方向上,利用一维信号处理方法分别进行小波平滑处理,再将平滑处理后的数据重建扫描线.通过在MATLAB环境下对某采空区的一条扫描线进行了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有效的解决了采空区三维激光扫描线的不光滑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议空间数据的版本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版本管理机制,分析了协调多用户并发操作冲突的实现过程,阐述了实现历史数据回溯管理的实现方法,并用实验实现了版本管理的主要功能,验证了版本管理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监测技术无法进行长时间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以及现有预测模型过度依赖沉降数据、模型单一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和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ck Propagation,PSO-BP)神经网络算法的矿区地表沉降监测及预测模型. 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矿区地表沉降监测值;然后,选取矿区地表沉降的影响因子与获取的沉降监测值从多因子角度构建PSO-BP预测模型;最后,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SBAS-InSAR能有效监测矿区地表长时间沉降,随着训练样本的增加,PSO-BP预测值与SBAS-InSAR沉降值残差逐渐减少,算法收敛迭代加快,均方误差降低. 与现有监测方法及预测模型的对比,证明了SBAS-InSAR在矿区地表长时间沉降监测中的优势以及PSO-BP模型在矿区地表沉降预测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该方法可作为矿区地表长时间沉降监测和预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姚洋  左小清  何超 《河南科学》2015,(3):431-434
以香格里拉地区2006年的美国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FLAASH和6S模型对低太阳高度角下的TM影像进行校正探讨,旨在找出较合适的大气校正方法.从植被反射率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两方面对两种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原图像和两种模型校正后的影像的表光反射率,两种模型都能够减弱大气对图像造成的影响.其中6S模型得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信息量最大,说明6S比FLAASH模型更适合山区低太阳高度角TM影像的大气校正,在以后的相似研究中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6.
灰色模型GM(1.1)在高层建筑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亮  左小清 《河南科学》2010,28(7):838-842
介绍了灰色模型系统,并重点论述了灰色模型GM(1.1)在高层建筑的沉降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对高层建筑不同周期得到的沉降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成果精度均符合要求,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高层建筑的沉降监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车道的道路数据模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着基于位置服务应用的不断推广,传统的道路数据模型越来越难以满足各种网络分析和车辆导航的需求。提出了基于车道的道路数据模型,以车道作为建模的基本元素,准确描述车道的属性信息,通过对同向车道的聚合来提高网络分析的效率,降低数据冗余。该模型既考虑了网络分析的速度效率,又顾及了每个车道的属性信息,扩展了已有的道路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8.
用传统的高斯投影方法处理东西跨度较大的线路时,频繁换带既不能解决参考椭球面投影至高斯平面产生的投影长度变形,也不能解决高程归化引起的长度变形的影响。因此,有学者基于最小二乘法、空间坐标系旋转和椭球变换等理论,提出了一种建立工程椭球的新方法。笔者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高铁GPS控制网的具体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试验分析表明:该方法可大大减少投影后横轴方向变形分量,避免高斯投影分带现象,同时有效减小高程引起的投影变形。特别适合东西跨度较大的长线路工程,且数学模型成熟、计算过程清晰,对线路工程测量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光学数据反演叶面积指数(LAI)容易受到云雾遮挡和光学遥感信息饱和的问题,根据雷达散射机制和Yamaguchi分解,提出了极化分解植被指数,利用光学植被指数和极分解植被指数融合形成光学与微波极化分解融合植被指数;利用光学与微波极化分解融合植被指数与实测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反演叶面积指数,并对该模型精度评价.实验表明:光学与微波极化分解融合植被指数与实测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反演叶面积指数的精度要优于极化分解植被指数和光学植被指数与实测数据建立的回归模型,其中MRVI与LAI建立回归模型是最优的,R~2达到0.7262,RMSE到达0.3548.综上所述,光学与微波极化分解融合植被指数不仅充分利用雷达能够穿透浓密植物的特性,而且融合光学数据对叶面积指数的反演敏感性,更能准确的反演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时空演变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GPS浮动车数据的数字速度模型,依据昆明市2010年12月2日1 000辆装有GPS设备的出租车采集的城市交通路网各处样点速度,以60 min为间隔分24个时间段,采用Kriging插值法在ArcGIS Desktop内构建数字速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别分析模型得出,昆明市的交通状况呈现出从早上7:00开始车辆运行速度持续减缓,在早上7:00-9:00时段内形成早高峰,下午17:00-18:00时段形成晚高峰,22:00时之后恢复通畅的运行状态,在空间上,交通状态的演变由城市中心开始出现拥挤并不断地向周围蔓延,数字速度模型能够直观有效地揭示出昆明市交通状态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分析研究城市交通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