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4篇
系统科学   36篇
丛书文集   63篇
教育与普及   7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5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13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不同马尾松无性系测定林生物量及养分积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7年生马尾松无性系测定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参试40个马尾松无性系不同器官生物量及N、P、K含量的测定,进行不同无性系生物量及养分积累量的比较,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全株生物积累量平均为15.94 kg.株-1,其中M7号无性系的生物量最大,但养分消耗量也较大。M18号无性系的生物产量较高,而N积累量小于平均值的20%,初步判断为N营养利用效率较高基因型。M4、M5、M7、M9、M13、M14、M18、M22、M23、M26和M30无性系的干材生物量大于平均值20%,但P和K营养积累量均小于平均值的20%,属于对林地养分消耗较小的高产无性系。  相似文献   
82.
为探讨坡改梯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在巫山县选择撂荒地、林草地、农耕地、经果林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撂荒地、林草地、农耕地、经果林,土壤全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撂荒地、林草地、农耕地、经果林,但是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仅相差0.029%;土壤全钾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农耕地、林草地、经果林、撂荒地;土壤速效钾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撂荒地、农耕地、经果林、林草地;土壤全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果林、撂荒地、农耕地、林草地,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0.012%;速效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农耕地、撂荒地、经果林、林草地;撂荒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均最高,撂荒地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均位于第二位,全磷含量仅比经果林低0.002%,速效磷含量比农耕地少1.318mg.kg-1,但是撂荒地土壤全钾含量最低。由于撂荒地土壤养分含量除全钾含量较低外,其余养分含量均较高,因此研究认为撂荒地在坡改梯地区具有明显的培肥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筛选适合夏蜡梅生长的最适施氮水平,为夏蜡梅规模化育苗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设置0、149、273、412、550 mg/株5个氮素水平处理,对夏蜡梅1年生苗进行指数施肥试验,观测其形态指标。【结果】在施氮量为149~412 mg/株时,夏蜡梅幼苗的形态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夏蜡梅幼苗的形态指标都随之提高。当施氮量超过412 mg/株,氮肥过高后,苗木的形态指标趋于稳定。当施氮量为149~412 mg/株,氮、钾素在根茎中的分配比率随着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叶中的分配比率随之降低; 磷在根茎的分配比率降低,在叶中的分配比率上升。当氮素施用量为412 mg/株时,夏蜡梅幼苗的氮、磷、钾养分含量最高。当氮素施用量为149~273 mg/株时,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最好。【结论】273~412 mg/株的氮素指数施肥最有利于夏蜡梅幼苗的生长,且6—7月是夏蜡梅生长的高峰期,在此期间施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4.
利用片状闽东南麦饭石作为覆盖材料,对受污染底泥进行覆盖并研究其对氮磷缓释的影响,探究不同覆盖量与流速对底泥氮磷污染物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麦饭石的覆盖量达到8 kg·m-2以上,流速不超过0.1 m·s-1时,对底泥原位覆盖488 h后上覆水满足Ⅳ类水质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麦饭石对氮和磷的吸附过程分别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吸附类型分别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和多分子层物理吸附.最后根据污染物的扩散迁移规律建立一种流场-浓度场耦合模型,模型预测的氮磷释放量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235和0.010,表明该模型对氮磷释放的计算与预测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85.
研究正断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不仅对厘清石油、天然气的聚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断块油气藏等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正断层为原型开展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记录实验砂层变形速度、断层倾角、断层距离和应变能;划分正断层形成和演化阶段并从应变能角度分析正断层形成和演化特征.结果 表明:正断层开始形成后,断层破碎带区域最早破裂,上盘次之,其后为下盘;倾角随埋深加深有"多期递减"现象;明显断距最先在断层带上部出现,断距不断增大后断裂向断层带下部延展;断层带纵向上断距并不均等,断层带下部断裂程度明显大于上部,断距分布呈"双峰"特征.正断层形成和演化可划分为断层初始期、断层孕育期、断层形成期、断层稳定期,不同时期的应变能密度峰值差异为1~3个数量级.应变能的释放时间决定了断裂产生时机,应变能释放率决定了断裂规模,地层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是正断层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内因.正断层形成后,残余了高应变能的上盘区域以多种形式逐渐释放应变能形成次生断层.文中提供了一种模拟正断层形成和演化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希望给石油地质工作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6.
 火灾中,各类装饰材料成为助燃物引发更大灾情,其燃烧后释放的有毒烟气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本实验基于标准ISO 9705 小尺寸热释放速率实验台,利用耗氧原理分别测量厚度为1、2 和3 mm 的聚氯乙烯(PVC)桌面装饰材料试样的热释放速率,分析燃烧特性.实验结果显示,边长为30 cm 的矩形试样能被2 mL 的正庚烷引燃,燃烧的最高温度大于800℃;不同试样的热释放速率最大值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减少,分别为5.82、4.41 和2.83 kW/s,但是热释放速率总值呈递增趋势;随着试样厚度的增加,引燃的时间推迟,即引燃的难度增大;材料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黑烟和刺鼻的气味.  相似文献   
87.
湖水水位变化引起的湖滨带沉积物干湿交替过程显著地影响着磷的迁移转化,本文以贡湖湖滨带为对象,研究湖滨带最高水位沉积物与低位淹水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能力及再淹水过程中磷释放量。研究发现,湖滨带高位沉积物与淹水沉积物相比黏土级颗粒含量较低,中位粒径较大,湖滨带高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弱于淹水沉积物。淹水后湖滨带高位沉积物TP释放量高于淹水沉积物,沉积物释磷以Ca-P形态为主,随着湖滨带沉积物由高到低,Ca-P释放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88.
采用本项研究成果,开发出了适合草木结合刨花板专用的树皮粉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其技术指标:固体含量35%~42%;黏度600~2000mPas;pH值10.0~12.0;贮存期60d,游离甲醛小于0.1%;所压制的刨花板理化性能达到GB/T4897.3-2003,甲醛释放量达E1级;所研制的胶合板的理化性能达到GB/T9846-2006,甲醛释放量达E0级;建立一条年产1000吨树皮粉改性酚醛树脂中试线和年产10000m3的刨花板中试线。获得发明专利2件(“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秸秆人造板及其制备方法”:ZL 200810050827.8;“用树皮粉改性酚醛树脂为胶黏剂的秸秆刨花板及其制备方法”:ZL 200910217736.3)。  相似文献   
89.
合成生物技术不仅具有广阔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也带来一些不寻常的潜在风险。合成生物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新颖生命形式,环境释放后可能会以不可预知的和有害的方式进化,从而加剧其不确定性的风险。合成生物环境释放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生态风险、人类健康风险和社会伦理风险。厘清合成生物环境释放的风险旨在呼吁审慎戒备的态度以及建构合理的管控对策。  相似文献   
90.
在目前,地震还不能预知,但在地震(主震)发生通过监测能够已知主震级与震源深度大小条件下,通过能够反映地震过程(释放能量过程)中量能关系的基本公式可以分析已发生地震的能量释放状况,能够求出已发生地震还需要通过余震继续释放多少能量,相应可知能够导致最大余震震级的大小(需要通过余震继续释放的能量一次性全部释放所能达到的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