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8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29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164篇
教育与普及   39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3篇
现状及发展   38篇
综合类   336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利用差热分析法测定补钙药物在升温后发生分解反应的热效应,判断补钙药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2.
创新求实,实现我国药物靶标发现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强 《世界科学》2002,(11):26-27
大量事实表明,发现并验证药物新靶标是产生“重磅炸弹”式创新药物的源头,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寻找药物靶标带来了新的机遇,而新近发展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已成为从庞大的基因组数据中挖掘药物靶标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3.
陈继跃 《洛阳大学学报》1995,10(2):71-71,78
讨论了应用碘条填塞加以药物封闭治疗干槽症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4.
45.
采用乙醇回流法对木芙蓉叶粉末进行活性成分提取,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对粗提物分别进行萃取。采用连续稀释法评价粗提物及其萃取组分对多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层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良好,对各种菌株的最低抗菌浓度(MIC)在1.25~5 mg/mL之间。其中,石油醚萃取组分对枯草芽孢杆菌CMCC 63501的最小抗菌浓度达到0.625 mg/mL,抗菌效果最佳。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四种耐药菌株也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其MIC值达到1.25或者2.5 mg/mL。本研究初步确定木芙蓉叶乙醇提取物具备广谱的抗菌活性,其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萃取相,这为木芙蓉叶抗菌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抗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6.
提出了一种无须进行电离积分的用于高压结终端模拟的边界元素法,分析了下FP-JTE终端结构中扩展区注入剂量对击穿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击穿电压与注入剂量呈线性关系,场板可减弱击穿电压注入剂量的第三性。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在CH3OH,C2H5OH,H2O3种溶剂体系中^99mTcO4-,乙酰苯肼、还原剂与本体Et2NCS2Na的反应,以制备含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介绍了用石英粉末进行前剂量热释光效应的测量方法,并就不同粒度的石英样品对其110℃峰的TL响应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49.
(S,R,R,R)-奈必洛尔是一种新型、强效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降压药物.采用氧化/Wittig烯化一锅煮反应和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环化一锅煮反应,经八步反应,不对称合成出(S,R,R,R)-奈必洛尔的两个关键中间体1-[6-氟-(2S)-3,4-二氢-2H-2-苯并吡喃]-(1R)-1,2-乙二醇和1-[6-氟-(2R)-3,4-二氢-2H-2-苯并吡喃]-(1S)-1,2-乙二醇.该合成路线工艺简单,单步反应产率高,八步反应总收率达19%.  相似文献   
50.
基于氟哌啶醇对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增强作用,建立了测定氟哌啶醇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结果表明,在6.0×10-7mol/L钌联吡啶和0.10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为7.50)中,控制铂电极的工作电位为1.25 V,氟哌啶醇增强化学发光强度与氟哌啶醇浓度在1.0×10-9~9.0×10-6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10g/mL(S/N=3),对1.0×10-8g/mL的氟哌啶醇进行11次平行测量,相对标准偏差为1.9%.所建立的方法已应用于针剂和片剂中氟哌啶醇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