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46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7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研究了铀在硼铁矿原矿及富硼渣中的赋存状态,并利用物理选矿方法进行了硼铁矿原矿、硼铁矿矿产品及富硼渣降铀试验,以最终解决富硼渣中铀含量高的难题。研究结果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2.
推导出计算正序输入DIF基4Sande—TukeeFFT算法旋转因子指数公因子p的一种简单方法.给出大幅度减少该算法处理程序运算量的几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3.
苏州花岗岩中铪质锆石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汝成 《科学通报》1995,40(6):536-536
Correia Neves等(1974)在莫桑比克的Zambezia花岗伟晶岩中发现了HfO_2达70%以上的、与锆石同结构的铪石,并根据化学成分提出了错石-铪石系列的分类标准,即锆石:Hf/(Zr+Hf)=0.0~0.1;铪质锆石:Hf/(Zr+Hf)=0.1~0.5;锆质铪石:Hf/(Zr+Hf)=0.5~0.9;铪石:Hf/(Zr+Hf)=0.9~1.0.但迄今为止铪质锆石主要都是在伟晶岩中发现的,我国已在阿尔泰伟晶岩、南平伟晶岩等岩体中发现了富铪的锆石,但这些锆石中的HfO_2含量仍未超出20%.  相似文献   
44.
蔡军  王立  吴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28(11):1058-1063
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梯度磁场实现空气中氧气富集的方法:用两块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异极相对围成一个四周边界开放的磁场空间,其边界处存在着指向空间内部的场强梯度. 进入磁场空间的气体中氧分子在通过边界流出时将受到磁化力的阻碍作用,这样就在磁场空间内部尤其是远离空气入口位置,氧分子得到富集. 该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可有效避免由于气体湍流、分子的布朗运动以及扩散作用所造成的再混合. 磁体材料为钕铁硼,尺寸为78mm×38mm×30mm,所围空间的尺寸为78m×38mm×1mm. 实验结果表明:磁场空间内氧体积分数增加最多的地方出现在距空气入口最远边界处,在一定空气入口流量范围内(≤60mL·min-1),进出口空气流量比存在一个最佳值,使磁场空间内各处的氧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在本文实验条件下,该值在2.0左右,当进出口流量分别为40mL·min-1和20mL·min-1时,出口气体氧的体积分数增量可达到0.65%.  相似文献   
45.
富氧助燃提高天然气发动机动力性能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汽车发动机由于采用缸外预混合的燃料供给方式,导致动力性能下降,这是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富氧助燃技术具有优越的节能与环保效应,采用富氧助燃技术来提高天然气发动机动力性能经理论证明是可行的.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天然气发动机在5种不同进气氧浓度情况下的功率、扭矩和燃料消耗率等动力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进气氧浓度的提高对天然气发动机动力性能的提高有显著影响:相同转速工况下功率和转矩随氧浓度增大而增大,天然气消耗率随氧浓度增大而减小.因此,富氧助燃技术能够提高天然气发动机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46.
研究并建立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栀子金花丸中栀子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新方法.实验条件为Thermo Hypersil-C18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含10 mmol/L SDS)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栀子苷和盐酸小檗碱的检测波长分别为240 nm和346 nm,柱温40℃.栀子苷和盐酸小檗碱线性范围分别为4.0~59.5 mg/L(r=0.999 0)和4.0~60.6 mg/L(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RSD=1.9%)和100.5%(RSD=0.8%).  相似文献   
47.
东营凹陷与幔源富CO2流体有关的复合成因烷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之钧  张刘平  曾溅辉  杨雷 《科学通报》2002,47(16):1276-1280
应用天然气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对幔源流体有关的复合成因烷烃进行初步的探讨,不营凹陷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在数值上具有有机成因特征,但是在数据结构上却存在两个次总体,反映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总体上,高δ13CCH4值次总体与幔源CO2含量较高的天然气相对应,主要分布在幔源流体和基性火成岩活动区,研究表明,盆地埋藏热演化,烃源岩类型以及盆地流体-岩石反应不是造成东营凹陷甲烷碳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幔源流体与有机成因油气 的混合。  相似文献   
48.
该文研究发现在任意波阵面单色光波照射下的平面光栅还存在自成像。自成像面为与波阵面函数的二阶偏导数有关的空间曲面,且随着自成像与光栅之间距离的增大,像面弯曲加剧。自成像面上条纹密度与波阵面函数的一阶偏导数有关。利用对自成像特性的研究结果,本文还研究了Moire偏折法的基本测试原理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49.
考虑海水力的作用,建立深海钴结壳微地形的数学模型和采矿头截齿切削过程的数学模型,应用Matlab软件GUI工具编制相应的仿真程序,并通过实验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仿真软件的工程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随机生成200个典型海底地形,对采矿头截齿最大载荷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应用置信度为0.95的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Kolmogorov-Smirnov)检验验证参数估计所得的正态总体与样本数据的一致性。仿真结果表明:截齿最大载荷的分布偏于正态分布;通过置信度为0.95的参数估计,得出最大载荷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参数μ和σ2及其置信区间;由3σ规则确定了截齿最大载荷以99.73%的概率落于区间[2.027 0 11.110 0],截齿最大载荷基本不超过11.11 kN。  相似文献   
50.
Microbial mats in two hot springs in South China were sampled for the research of mineralization of microbes and its mechanism by the methods of geology and modern bi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hot spring microbes have the key capability for enrichment of Si, Al, Fe, Ca and other elements, and the microbes are also cruc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SiO2, CaCO3, clay and so on.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of hot spring microbes, which mainly takes place in the layer of EPS outside cell wall or sheath of cyanobacteria. The sheath outside cell wall, which keeps the normal metabolism of cyanobacteria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on its surface, is also considerable for the biomineralization of cyanobacteria. According to structure and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microbial mats,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early surface mineralization, middle degradation mineralization, and late des- quamation of mineral. The above conclusions are significant for comprehension of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the process of deposi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microfossil in modern and ancient extrem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