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9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使用非侵害性根吸收硝酸盐检测系统,在较低NO3-浓度下,测定10 m mol/L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棉子糖、D-甘露醇、甘露糖、阿拉伯糖、乳糖对水稻品种"汕优63"硝酸盐吸收的影响,以10 min为间隔连续测定4 h,结果表明:加入蔗糖后对水稻硝酸盐的吸收有显著的、立即的、持续的促进作用,与加入蔗糖前相比,硝酸盐净吸收率上升了298%,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棉子糖对水稻硝酸盐的吸收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上升幅度140%~223%;乳糖、D-甘露醇、阿拉伯糖无明显影响;甘露糖则有抑制作用.蔗糖可能足作为主要的信号分子参与植物硝酸盐吸收的正反馈调控.  相似文献   
312.
 利用生物竞争(Lotka-Volterra)数学模型,以油藏条件下硝酸盐还原菌(NRB)和硫酸盐还原菌(SRB)的菌群演替为对象,研究了两种群竞争性生态关系。利用该数学模型,通过平衡点求解方式,探索了在人工补给硝酸盐电子受体条件下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群态变化规律。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在硝酸盐补给条件下,油藏中NRB和SRB经菌体增殖、底物竞争而实现的稳态抑制系统。同时,该模型还很好地解释了在硝酸盐耗尽时,NRB抑制SRB系统的瓦解和崩溃。通过对NRB-SRB两种群生态系统临界点的求算,获得模拟油藏条件下精确的稳态抑制期规律和计算方法。本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油田生产中NRB抑制SRB技术的硝酸盐补给浓度和具体工艺实施。  相似文献   
313.
采集地下水硝酸盐生物反硝化系统内的污泥样品,提取污泥样品中微生物的总DNA,构建细菌16S rDNA基因片段克隆文库,并通过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反硝化系统内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以及菌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生物反硝化系统内细菌具有高度多样性,样品文库分为9个细菌类群,优势菌群为β-Proteobacteria(67.11%)和Bacteroidetes(15.79%),其中,β-proteobacteria为最优势菌群,以Rhodocyclaceae为主。对反硝化系统内细菌种群多样性的研究有利于确定优势菌种,为地下水硝酸盐生物反硝化修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14.
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不同提取方法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超声提取、振荡提取、热水提取等不同的样品提取技术进行比较,选择用简便高效的超声提取技术提取蔬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用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用镉柱还原法测定硝酸盐含量.NO2-和NO3-的回收率分别为 97.5%~100.2%和96.8%~103.7%,RSD分别为6.05%和0.24%.  相似文献   
315.
硝酸盐污染威胁着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储量高、易获取、低价高效的粘土矿物材料作为硝酸盐脱除剂极具潜力。首先从硝酸盐的特性和来源出发,介绍了用于水中硝酸盐去除的天然粘土矿物,包括高岭土、凹凸棒土、伊利石、海泡石和膨润土,发现它们普遍存在着离子交换容量较低、选择吸附性不高的问题。接着归纳了目前常用的改性方法和复合方法: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升粘土矿物材料对硝酸盐的脱除能力,改性技术能够改良其表面性质,调整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其中表面活性剂改性所取得的成效更优;复合技术能够拓宽其功能性,获取更多的操作性和性能提升,其中同双金属离子或壳聚糖复合是更好的办法。然后分析了粘土矿物材料的毒性,总结出其具有制备低毒性和高生物相容性复合材料的潜力,但需要对改性剂的选择和使用浓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后,展望了未来粘土矿物材料在硝酸盐去除方面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为开发用于硝酸盐去除的新型粘土矿物材料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316.
难以生物降解的吡啶经过光催化氧化之后,其结构发生变化,由不能被重铬酸钾氧化变为可以被氧化,表现为其COD随着光催化氧化而升高.将吡啶作为有机碳源进行反硝化实验,结果表明:吡啶经过光催化氧化之后,相比未经过光催化氧化的吡啶,可使硝酸盐的去除率提高3.2倍.将经过30 min光催化氧化的吡啶作为有机碳源进行3h的反硝化,硝酸盐的去除率相当于加入150mg/L葡萄糖的效果.说明光催化氧化后吡啶的可生化性明显提高,同时还可实现吡啶和硝酸盐同步去除的效果.  相似文献   
317.
针对水中硝酸盐污染的问题, 合成一种新型的聚合物乙烯基咪唑/二溴癸烷/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VDE),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并研究其在含硝酸盐水溶液的最佳剂量比、 pH值、吸附温度、 吸附时间以及重复利用性. 结果表明, 在15 ℃, pH=4时, VDE对硝酸盐氮的吸附量通过Langmuir模型拟合为28.31 mg/g, 该吸附过程在10 min可达到平衡, 且符合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拟合模型, 在5次吸附/脱附实验后, 其吸附量仍可达到首次使用吸附量的95.5%, 表明该材料可有效净化低质量浓度的硝酸盐废水.   相似文献   
318.
城市中各类含氮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产生了各种危害,明确氮污染的来源及循环规律可为环境治理提供一系列的专业依据.文章阐述了氮污染的机理、产生的危害、城市水体氮污染现状及污染类型,综述了城市水体氮污染溯源研究的最新进展.地表水主要受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污染影响,大部分水体仅满足Ⅳ~Ⅴ类水质标准,人为活动是城市水体氮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此外,更进一步对水体氮污染来源示踪技术(水化学分析法、同位素示踪法、微生物源追踪技术(MST)及同位素源解析模型等)和端元物质中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值进行汇总,为氮污染溯源和明确氮污染迁移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综述对城市水体的氮污染溯源及氮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19.
为了了解海南南渡江的无机物和有机磷农药指标情况,对南渡江18个站点水样中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有机磷农药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流水坡和南渡江大桥两处水样的氯化物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分别为9564.810 mg/L和462.56 mg/L,鹿寨处水样的氯化物浓度最高为35.00 mg/L,西江处水样的氯化物浓度最低为17.44 mg/L.南渡江水样的硝酸盐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永发处水样硝酸盐的浓度最高,为5.2 mg/L;福才处水样硝酸盐的浓度最低,为0.1 mg/L.仅有流水坡处水样的硫酸盐含量超过国家标准,为494.50 mg/L,南渡江大桥处水样的硫酸盐含量最高,为110.50 mg/L;那大处水样的硫酸盐含量最低,为0.19 mg/L.流水坡和南渡江大桥处于近海口,硫酸盐和氯化物超标主要原因是海水入侵导致.南渡江水域没有检测出有机磷农药.整体来看,南渡江流域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磷农药含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320.
探究硝酸盐氮在农田土壤包气带-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对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丹江流域河南段典型农田采集了12个不同深度(0~42.5m)的包气带土壤和含水层沉积物样品,对氮素与抗生素的浓度水平、硝酸盐氮还原过程的潜在速率及其相关功能的基因丰度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TOC、NO3-N和TP浓度在包气带土壤和含水层沉积物中具有显著差异;83种目标抗生素中仅检出7种,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1~115.20ng/g和0.01~2.50ng/g; 3种磺胺类抗生素浓度随深度递减,2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浓度随深度增加.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是浅层包气带(0~0.8m)中硝酸盐氮还原的关键过程,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3.9%和26.4%;深层包气带(0.8~6.0m)则以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为主导,对硝酸盐还原的贡献率达93.1%;含水层沉积物中最主要的硝酸盐氮转化过程是反硝化,贡献率为50.5%.氮转化过程速率与其相应功能基因的垂向分布特征一致.进一步发现抗生素浓度是影响农田包气带-含水层接续系统中硝酸盐氮转化过程的主要因素,N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