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0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5篇
系统科学   13篇
丛书文集   51篇
教育与普及   10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0篇
现状及发展   23篇
综合类   14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地带植被恢复演替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区植被恢复演替呈现4个阶段:1、先锋群落阶段:黄蒿群落、苦菜群落、狗尾草群落等;2、多年生禾草群落阶段:长芒草群落、大针茅群落、粗隐子草群落、香茅群落、冰草群落等;3、多年生蒿类群落阶段:铁杆蒿群落、茭蒿群落、茵陈蒿群落等:4、疏林草原阶段:山杏、大果榆、杜梨、侧柏、杜松等早中生矮乔木侵入多年生蒿类群落,它们的盖度一般5~10%。全部过程为植物群落作用下土壤性的内因动态演替,最后终止演替的主导因素为气候。  相似文献   
102.
论述了黄河三角洲植被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与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详细分析了植被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和群落特征,以生态经济的角度对植被资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利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3.
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现存喀斯特森林植被较少,但该地区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只要充分应用植被演替规律。加强植被保护,有社会经济条件作保证,就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森林植被。本文列举了一些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4.
小黑土剖面是黔中高原岩溶化盆地剖面,深390cm,未达基岩.采样71块,获孢粉17769粒,有71个科属,以本本花粉为主,其次为草本花粉,蕨类孢子较少.自下而上划分为二个孢粉组合带.反映出古植被变化为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附近山地有松林及云杉林一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古气候变化由温凉一温暧偏凉湿.其地质时代,经~(14)C测定,孔深390cm处为24500±1800a.B.P.;深310cm处为21260a.B.P.,属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05.
论戈壁荒漠生态区植被的若干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戈壁荒漠生态区是亚非荒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漫长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戈壁荒漠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植物生态类群、协调适应的层片结构、奇异的群落组合以及宏观上呈巨型同心环带状展布的植被水平格局和大大地简化了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从而构成了亚洲中部独有的戈壁荒漠景观.  相似文献   
106.
程海水生植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7.
介绍了土地荒漠化的定义及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并对有关土地荒漠化与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8.
以南京市区的遥感影像图为研究对象,对基于ETM 遥感影像的森林覆盖面积提取的一般方法进行研究.笔者分析了ETM 影像波段的特征值和相关性,得出TM3、TM4、TM5之间的相关性小,包含信息量丰富;采用Brovey变换将TM3、TM4、TM5与PAN波段融合,并提出用融合后的波段TM4R和TM3R作归一化植被指数,得到NDVIR;然后利用最大似然法对融合图像和NDVIR的组合图像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计算出南京市森林覆盖率为38.63%.  相似文献   
109.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游鹤庆段退耕地人工恢复植被(川楝 Melia toosendan)初期的(1~4a)生物量以及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楝对干热河谷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早期生长良好、郁闭度高、积累的生物量大.但不同坡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坡上的单株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干重均较北坡高;南、北坡上川楝的单株、干、枝、根生物量分别为(25.246±0.586)kg、(14.986±0.203)kg、(4.634±0.212)kg、(5.626±0.223)kg和(16.580±0.206)kg、(8.544±0.087)kg、(2.895±0.067)kg、(5.141±0.074)kg.在单株及各器官含水率方面,南、北坡上川楝人工林除了根部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部分差异均不显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川楝林的种植改善了退耕地中植被的生长环境,林下植被多样性及丰富度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分析了柳河泥沙成因以及提出了防治与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