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综合类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源岩到储层的思路,探讨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及含气性特征。通过对野外露头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矿物学分析和等温吸附实验,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①下段黑色页岩段沉积环境为深水陆棚;②岩性有硅质岩、黑色页岩、粉砂岩、生物灰岩及斑脱岩等5种;③下段黑色页岩段有效页岩厚度达到50m,TOC质量分数平均值为3.81%,成熟度平均值为1.62%,脆性矿物中石英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54.94%,从底到顶石英含量与TOC含量成正相关;④微孔可分为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4类,最具油气意义的是有机质孔和黏土片间孔;⑤吸附量Langmuir体积参数介于1.52~3.01cm3/g之间,均值为2.33cm3/g,黑色页岩中的有机质微孔是控制含气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盆地南缘习水骑龙村剖面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探讨黑色页岩的孔隙大小特征与气体赋存的相关性。运用氮气吸附法对储层的微观孔隙进行定量测定,通过扫描电镜对页岩孔隙的微观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再结合页岩有机碳含量、Si/Al比值,对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表征:(1)在排除SiO2质量分数>70%的页岩样品(孔隙主要以>1μm的宏孔为主)基础上,SiO2质量分数≤70%的页岩样品的孔隙中3~10nm的微孔,占孔隙总体积的50%~83%(平均值为71%),占比表面积的范围为86%~97%(平均值为94%);(2)甲烷吸附量、Si/Al和有机碳含量分别与3~10nm微孔的孔隙体积、比表面积成明显的正相关。综合表明四川盆地南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孔隙<10nm的微孔才是主要气体存储空间。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道路路边停车管理中存在的效率低下、交易不透明等缺点,提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道路路边停车管理系统。根据边缘设备终端的车牌识别算法采集停车信息,将关键停车交易数据发送并存储至Web服务器的MySQL数据库缓存,之后由Fabric SDK中间件存储到Hyperledger Fabric区块链平台。该系统依靠区块链去中心化、链上数据不可篡改的特点,在满足业务需求基础上提高了用户的隐私性和交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行的一些细化方法在细化二值指纹图像时容易产生断裂和毛刺的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方形模板和三角形模板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细化方法,并加入一种方向约束条件来避免经常出现的指纹脊线毛刺。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但能有效地缩短细化时间,而且细化后的指纹图像不会产生断裂和毛刺现象。此外,将该算法应用到自动指纹识别系统中后,不仅缩短了识别时间,而且识别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王庄铜矿床位于庐枞(庐江—枞阳)盆地西南部,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床,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于砖桥组粗安岩和罗岭组砂岩中。文章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矿化特征以及蚀变特征,并且将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进一步划分为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及碳酸盐阶段。通过对与成矿有关的石英正长岩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7.5±1.7) Ma。矿石矿物黄铜矿硫同位素δ~(34)S平均为0.466‰,显示幔源硫的特征。综合分析地质特征、年代学及硫同位素特征,发现王庄铜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可归为地层、控矿构造、岩石类型等方面,应将盆地内的火山机构及其深部存在的次火山岩或碱性侵入岩作为重点找矿目标。  相似文献   
16.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量沙漠沉积和膏盐沉积。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过程的理解,也将引发对青藏高原形成机制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其气候-环境-资源效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分采技术在层间压力差异大、深度差异大、高低压层纵向上交错分布的油井上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换向动作混乱不易识别、控制压力受层间差异影响大等问题,提出了最优分层采油理念,即各分采段的井口控制压力不受层间的压力及深度差异影响的抗干扰液压换层操作理念和将交错分布的低压油层挑出来的组合开采理念,研制了抗干扰液压换层控制器,设计了井下平衡压力差异和深度差异、地面判断控制器动作状态、地面打压控制各段开关状态等机构,分析了消除各段压力差异和深度差异的平衡原理,最终形成了抗干扰液压换层分采技术,实现了井口打压换向操作连续高效、准确可证、不受层间压力差异、深度差异影响的目标,满足了对井下所有段各种开启状态任意组合进行控制需要,并建立了既可预测、也可控制井下各段控制器开关状态的井口输入信号与井下全组合开关状态对应的数学关系,并在现场成功实施了5口井。  相似文献   
18.
杨迪 《科技资讯》2013,(22):203-203
本文针对《Pro E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提出了区别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在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采取"调研分析、过程重构、系统实施、动态反馈"等方法寻求并推进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学等手段,探讨了四川盆地西南雷波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由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钙化含放射虫微晶灰岩结核、白云质泥/页岩、钙质泥/页岩6种岩相组成。(2)雷波剖面TOC质量分数(wTOC)平均值为3.81%,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Ro平均值为2.16%,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有利于页岩气的生成,黑色页岩有效厚度约为60m。(3)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高,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wTOC>2%的岩层以石英和黏土含量居多,五峰组上段和龙马溪组上段wTOC<2%的岩层碳酸盐岩和黏土含量高。石英有2种来源:陆源粉砂碎屑和生物成因。(4)泥页岩微观孔隙主要可以分为4大类型:微裂缝、有机质孔、粒间孔和粒内孔。(5)wTOC与石英、碳酸盐岩呈正相关关系,与黏土呈负相关关系;wTOC、石英含量对于比表面积起主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主流的耳标识别方式抗环境干扰能力差的问题,结合通信系统中的信源编码,提出了一种耳标轮廓自设计的新型可视耳标,并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采集识别确定猪只个体号码。系统设计包括耳标样式设计、数据采集、耳标轮廓分割提取、码位复原、译码输出5个部分:耳标样式采用了结合卷积码编码的轮廓编码方式;数据采集部分采用了帧差检测与耳标分类方式;耳标轮廓分割提取部分采用OCRNet-HRNet18语义分割算法,码位复原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译码输出部分采用维特比译码,获得耳标号码结果。系统部署至Jetson Xavier NX上,实现了系统落地。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实现了新型自设计可视耳标的识别,使得耳标识别抗环境干扰能力更强,为智能养殖中的个体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