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7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639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研制的是 FH-92结合剂中的磷酸质固化剂。这种固化剂具有在一定 pH 值的碱性溶液中均匀地释放磷酸的性质,这种性质可写为 Y=AX+B.这里 X 代表时间间隔,Y 代表时间间隔 X 内固化剂中释放的磷酸的量。这种结合剂可较好地适用于高温修补炉衬和不用预先烧制的耐火物。  相似文献   
52.
探讨了玉米及土豆淀粉磷酸酯制备条件(反应物配比、浓度、时间、温度、pH 值等)与产物 DS 值的关系,较详细地研究了磷酸淀粉的流变学特性、糊化温度、糊的保水性、冻融性、成膜性、抗霉性等优良性能,并进行了部分应用试验,为淀粉磷酸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3.
以烷基叔胺、氯乙醇、环氧氯丙烷、PEG200和五氧化二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醚基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对合成工岂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产品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钙皂分散力等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此系列产品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较好的分散能力,特别是长链烷基为18的产品。  相似文献   
54.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碳掺杂的LiFePO4复合正极材料,用XRD、SEM、激光粒度分布仪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组装成实验电池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及充放电测试等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LiFePO4/C具有单一的橄榄石晶体结构,少量的碳掺杂能显著改善其电化学性能,LiFePO4/C样品的粒度较小且分布均匀,0.1 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1.8 mAh/g,循环50次后容量衰减了7.69%.图6,参8.  相似文献   
55.
表面活性剂对嗜酸氧化硫硫杆菌浸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硫杆菌氧化还原态硫产生硫酸来浸出磷矿的过程中,采用加入不同吐温类表面活性剂的方法,促进细菌与矿物的作用,提高浸磷率。通过测量浸矿溶液的pH值及菌浓度以及磷的浸出率来评价表面活性剂对嗜酸氧化硫硫杆菌浸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吐温20、吐温60和吐温80都可以使浸矿效果得到改善,其最佳用量分别为10,10和100g/m3;吐温60的效果最佳,当其用量为10g/m3时磷的浸出率比原来提高约15%。  相似文献   
56.
孔径可调的介孔磷酸铈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性表面活性剂十八胺为模板剂、硫酸铈为铈源,在水热条件下合成具有介孔结构的磷酸铈。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高倍透射电镜和液氮吸附手段对介孔磷酸铈的介观结构、微观形貌和孔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是的有序的层状相介孔,层间距为2~3nm。产物主晶相为结晶性良好的单斜晶系的独居石磷酸铈,次晶相为正交晶系的磷酸铈。调整无机铈源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实现磷酸铈介孔孔径在5.5~9.8nm之间可调。该介孔材料的最大比表面积高达113m2/g,孔体积为0.25mL/g。  相似文献   
57.
采用固相反应法在650℃合成了LiFe0.7Mn0.3PO4/C。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的结构、表面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iFe0.7Mn0.3PO4具有单一的橄榄石结构。碳的加入有效地改变了LiFe0.7Mn0.3PO4的表面形貌。LiFe0.7Mn0.3PO4/C的平均粒度在100-200nm,碳均匀地分布在LiFe0.7Mn0.3PO4的表面。与LiFe0.7Mn0.3PO4相比,LiFe0.7Mn0.3PO4/C具有更高的可逆容量和更好的循环性能以及优秀的倍率性能:0.1C时LiFe0.7Mn0.3PO4/C的可逆容量达到141mAh.g-1,60次循环后平均每周的容量损失只有0.19%,而LiFe0.7Mn0.3PO4平均每周的容量损失只有0.53%,表明碳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LiFe0.7Mn0.3PO4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8.
应用不同浓度的TPK(三十烷基磷酸酯钾)溶液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处理苜蓿(Medlicago Sa-tiva L.)幼苗,目的是探讨TPK对苜蓿幼苗的抗旱性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三种不同浓度(0.1mg.L-1、0.01mg.L-1、0.001mg.L-1)的TPK对植株的生理指标及形态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苜蓿的抗旱性。主要表现在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等生理指标以及株高、鲜重等形态指标的提高。其中以0.01mg.L-1的TPK溶液浓度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9.
Developing new techniques to remove and recover phosphorous simultaneously from wastewaters is very important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phosphorous resource and prevention of eutrophic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phosphorus bioaccumulation in a novel continuous alternating anaerobic /aerobic biofilter and benefits of such accumulation for its further recovery as magnesium ammonia phosphate (MAP) were studied. The system was operated for seven months and employed th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AAS) metho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nge of magnesium and calcium with phosphate in the biofilter during that period. The benefits of utilizing the biofilter system to accumulate phosphorous & magnesium and suppress calcium simultaneously to phosphorous recovery as MAP were explained with the aid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models. The improved phosphorus recovery from 42% to 82% was approved in the recovery experiments and the recovery products mainly as MAP were evidenced and characteriz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 The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designing and operating the novel alternating anaerobic /aerobic biofilter for phosphorus bioaccumulation and recovery.  相似文献   
60.
笼状双环磷酸酯甲基醚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季戊四醇作为起始原料经四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未见报道的化合物——笼状双环磷酸酯甲基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