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6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8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51.
内蒙古石板井发育有公婆泉组火山岩为一套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变质玄武安山岩、变质玄武岩和变质玄武粗安岩,现均已变质为斜长角闪岩。岩石普遍高钠、低钾、低钛,属于钙碱性系列,部分甚至为低钾系列;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略亏损-近平坦型-轻稀土富集的多种型式,普遍正Ce异;微量元素呈现"三隆起"特点,与火山弧玄武岩相似。火山岩构造环境判别,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852.
结合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的成因及理论,讨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设计该类桩基的不同点.并通过对桩基的受力分析,给出该类桩基础的一些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853.
围岩压力的确定一直是隧道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重点,而黄土隧道的工程特性与其他岩质隧道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深埋黄土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通过对深埋黄土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明确了松动圈的定义,推导了松动圈的表达式,提出了基于松动圈理论的深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并基于现场试验实测数据与既有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以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松动圈为塑性区的内圈,是塑性区内切向应力小于初始地应力的部分;黄土隧道的松动圈较普通巷道和岩石隧道的松动范围大得多,更易受隧道开挖影响;基于松动圈理论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与其他计算方法相比较,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接近且存在一定的安全储备,使用该方法对深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进行计算是可行的,基于松动圈理论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更适用于深埋黄土隧道这种有一定自稳能力的软弱土质围岩隧道。  相似文献   
854.
以渤中19-6气田为例,以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机-无机相互关系研究,厘清渤中19-6构造带烃源岩特征及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对生烃成气的影响。30余口井泥岩样的有机地球化学、无机地球化学、古生物等分析结果表明,渤中19-6构造带及周缘次洼古生物以被子类和裸子类高等植物为主,形成了以腐殖型无定形体占绝对优势的Ⅱ2型烃源岩;渤中19-6构造带黏土矿中伊利石占绝对优势,在黏土矿表面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键作用富集了大量腐殖型无定形体并经加氢改造,后期在伊利石的影响下,烃源岩主要发生脱羧反应,热裂解形成大量短链烃类,产烃量大大增加,进而富集形成现今凝析油气广泛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855.
围岩应力是影响隧道稳定性的根本因素,掌握隧道围岩应力的变化发展趋势,是准确判断隧道稳定性的前提.针对隧道围岩应力变化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作者在分析了隧道围岩应力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隧道围岩应力时序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在綦万高速公路观音岩隧道施工中成功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预测隧道围岩应力时序是可行的,其使用简便,预测准确.  相似文献   
856.
运用软岩巷道支护弹塑性圈状模型理论,分析锚注工艺对巷道松动圈应力状态的改变,锚注支护结构体共同作用机理及参数作用.提出了软岩巷道的最佳支护时间、注浆压力、锚杆布置等参数,并通过对潘三矿西一采区石门修复工程的实践,探讨了软岩巷道的加固(修复)方案,提出的巷道加固(修复)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57.
为揭示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溶蚀孔洞中矿物充填序列及流体作用过程,综合应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硅质岩类溶蚀孔洞中具白云石、方解石、微晶石英—纤维状玉髓、细—中晶石英及粗—巨晶石英5个世代典型矿物充填并历经6期流体作用影响.在早期硅质岩形成基础上,第Ⅰ期深盆富镁热液溶蚀—充填叠加改造形成鞍...  相似文献   
858.
为了弄清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侏罗系致密气富集高产区和不同层系间源储配置关系,充分利用地质、岩芯分析及测井新技术等资料,结合致密气储层“三品质”各因素的测井评价方法,有效采用主控因素手段对研究区致密层开展综合应用。研究表明,盆地库车拗陷侏罗系致密气中部构造高部位的储层品质、烃源岩品质和工程品质明显好于东西部,具备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烃源岩品质类型以Ⅰ、Ⅱ类为主;“三品质”对致密气富集高产起决定作用。通过测井、地质及工程等方面紧密结合来综合评价,为致密气有利区和压裂层优选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59.
粉煤灰堆积体自稳能力差,受力即破碎成散颗粒,隧道穿越粉煤灰场区时失稳围岩对施工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以盐坪坝连拱隧道为依托,根据粉煤灰力学性质对比选用了塑性-硬化本构,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不同开挖错距进行数值模拟,设置中导洞上下台阶以及左右洞开挖错距工况分别为5m、10m和15m,研究不同开挖错距对粉煤灰堆积地层中双连拱隧道的围岩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导洞台阶开挖错距不宜超过10m,15m错距相比10m错距应力最大值增长了36.82%,左右洞采用小开挖错距可以有效减少中导洞拱顶位移;中导洞开挖完成后左右洞拱顶竖向位移已达到其总沉降量约50%,左洞拱顶沉降位移与开挖错距近似线性增长,后行洞开挖过程中对先行洞造成的影响较大;主洞采用不同开挖错距时应力积聚分布在不同位置,开挖错距大于10m后结构受力增幅快速增长,15m错距相比10m错距应力最大值增长了17.28%。可见主洞开挖错距不宜超过10m。  相似文献   
860.
地应力分布特征是开展长隧道动态优化设计与施工的主要影响因素,亦是判断与预防岩爆、大变形等隧道灾害的重要依据。为了研究某长隧道区域地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以17个现场水压致裂钻孔、164个测点的地应力测试数据为基础,采用高程、岩性、结构面、沟谷地形分区方法分析了长隧道区域的地应力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分区下长隧道围岩应力拟合值与实测值的差异,认为根据地质特征对长隧道区域钻孔测试数据进行合理分区是准确拟合围岩地应力分布特征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性分界面两侧地应力呈现不同分布规律,沟谷地形对应力分布规律影响显著,而高程和小节理对应力分布的影响较小;岩性分区的线性拟合方法适用于非沟谷地形区域的地应力分布规律分析,相较于按整体或单因素的分区方法得到的地应力分布,采用线性和曲线相结合的沟谷分区方法推算的隧道围岩应力分布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沟谷地形在一定埋深区域存在高应力区,即便采用线性和曲线拟合方法也难以准确模拟其真实的应力分布特征,需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