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3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307篇
系统科学   178篇
丛书文集   199篇
教育与普及   102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71篇
综合类   8122篇
自然研究   1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448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381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用数学方法对放牧影响草场的因子进行了量化,定量地研究了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在已知草场的基本情况下,建立草场退化程度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用实例分析说明了牧畜超载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对放牧强度R值的分析表明,只有调整放牧强度或减少牧畜头数,才能减缓放牧对草场的破坏和压力。  相似文献   
102.
研究无限弹性体中正方形弹性夹杂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给出了问题的新边界积分方程,对典型问题进行了边界元计算,所得结果表明: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随着夹杂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软夹杂有利于裂纹的扩展,而刚性较大的夹杂对裂纹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3.
过路黄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遮阳网产生光照梯度,以研究光照强度对克隆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匍匐茎节间长度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增大,遮荫明显增加过路黄的分枝角度,分枝强度没有对光强发生显著反应.遮荫使叶柄变长,而根长则变短.2)随光照强度的减弱,叶柄生物量逐渐增大;遮荫降低了叶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根生物量比和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3)在遮荫条件下,一级匍匐茎基部分株的叶生物量和分株总生物量显著大于顶部分株,而根冠比则相反.根的生物量在各分株间无显著差异.在不遮荫条件下,仅匍匐茎基部分株的叶生物量大于顶部分株,其它的生物量指标在各分株间无显著差异.在分株水平,分株的根冠比不受光强的影响.总之,过路黄的克隆生长在基株和分株水平都对光强作出了明显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等级性.  相似文献   
104.
针对黄河中下游粉土、粉质粘土成层地基,通过插设塑料排水板和不插排水板条件下强夯对比试验研究,证实了插设塑料排水板可以有效的降低强夯时超静孔隙水压力峰值,加快其消散,缩短强夯施工工期;提高强夯夯沉,减少振动对土体的扰动,缩短触变恢复时间,因而人工塑料排水板在强夯处理此类地基中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5.
对母质为昔格达组粘土的攀枝花土壤样品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中的钒普遍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剖面分布特征。一般来说,矿区土壤中的钒含量明显高于非矿区,表明该区土壤主要受采矿污染的影响;水田土壤中钒含量明显高于旱地,表明水是钒元素迁移的重要介质(载体)。钒含量在土壤剖面上的空间分布呈底层富集型,反映了成土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基于GIS的土壤信息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GIS的功能和技术特点,研制了基于GIS的土壤信息系统。系统采用了Client/Server、Browse/Server相结合的开发模式,采用MapInfo来管理空间数据,SQL Server管理属性数据。系统实现了土壤肥力数据、土壤分类信息等的查询、检索、属性数据统计分析、专题图制作、输出及更新功能。系统的研制为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合理利用各种土壤信息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7.
Throughout the past decade,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nuclear weapon-produced 137Cs ( half-life 30.2 a) fallout to quantify soil erosion rates on both cultivated and uncul- tivated lands for medium-term timescales (≈ 40 a)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in a wide range of envi- ronm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1—6]. Because in difficulties of distinguishing Chernobyl-derived compo- nent from total 137Cs input in many parts of Europe, and in measuring low activity samples of…  相似文献   
108.
将复变函数理论与位错理论相结合 ,在考虑了裂缝表面有流体压力作用且裂缝间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下 ,建立了无限大介质中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学模型 ,利用该模型可对水力压裂中多裂缝间的相互干扰进行力学分析。假设裂缝沿着垂直于局部最大周向拉应力方向扩展 ,应用数值方法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求解 ,得到裂尖的应力强度因子及转角。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裂缝间存在相互干扰时所产生的剪切应力强度因子远远小于法向应力强度因子。当两个裂缝尖端垂向距离为零时 ,法向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最大值。两个裂缝尖端没交叠之前裂缝基本沿着轴线扩展 ;当尖端交叠面积较小时 ,两裂尖偏离自己的轴线向避开对方的方向扩展 ;当尖端交叠面积较大时 ,两裂缝向靠拢对方的方向扩展 ,最终将贯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9.
It is known that some types of ceramics, like Al2O3 and ZrO2, undergo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SCC) or static fatigue fracture under static loading, ever in a rela-tively mild environment, such as moist atmosphere or 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 which leads to a time-dependent fracture[1—4]. For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pecimen of YBa2Cu3O7-x ceramics superconductor, SCC induced by residual stress can occur in an atmosphere with low moisture content[5]. For a lead zirconate ti…  相似文献   
110.
Two parallel loess-soil sequences from Xuancheng and Fanchang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s are dated using geomagnetic and luminescence methods.The Brunhes/Matuyama(B/M) reversal boundary is recognized with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o-calles Vermiculated Red Soil (VRS) in the Xuancheng section while the entire Fanchang sequence is of Brunhes age.This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recent VRS in southern China,a stratigraphic marker and an indication of extremely warm-humid conditions,was formed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chronologically correlative with the S4 and S5 soil units in northern China.Microscopic and sedimentologic in vestigations reveal that eolian deposition started in this region at about 0.85 MaBp,roughly synchronous with the well-known Mid-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 of global significance.The strengthening of both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 circulations and the consequent river hydrological changes at that time would have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sustained eolian deposition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ince 0.85 Ma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