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85篇
系统科学   253篇
丛书文集   66篇
教育与普及   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0篇
现状及发展   23篇
综合类   3682篇
自然研究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333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从数学角度探讨了专业“温度”及专业过热现象,并建立了一个防止专业过热的人才培养模型。  相似文献   
52.
城市景观反映城市的特色,过去经常忽视或者微观地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文章试图从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社会景观等方面,对合肥市的景观设计提出一些具体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53.
处理好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之间“度”和“量”的关系,对于建立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从近期横向和跨时期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做了微观的分析,以期揭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微观机制,从微观角度再一次说明;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如果制定得过高,才会排挤商业养老保  相似文献   
54.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选择,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应该引导公众树立循环经济的新理念,积极倡导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并努力构筑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平台。  相似文献   
55.
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发展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即思想革命时代、政治革命时代、社会革命时代。党在三个时代的基本路线,就是思想革命路线、政治革命路线和社会革命路线。相应于社会主义运动的三个革命时代和党的三个时代的基本路线,党就有三个时代的不同的建党路线,这就是思想革命时代的思想建党路线,政治革命时代的政治建党路线和社会革命时代的社会建党路线。  相似文献   
56.
从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追求和实现社会正义的目的出发.可以将社会正义的构造理解为过程构造与逻辑构造的统一。这样分析有助于人们在实现社会正义的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人们重视实现社会正义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弘扬和强化当今社会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疏导社会的消极心理,加强社会心理建设,优化整个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58.
在阐述财务公开定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内部公开和对外公开这两种财务公开的基本形式,论述了财务公开可产生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9.
把农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产经济价值一起作为农地非农化中农地的转化价格,讨论了其价格体系的构建方法,对生产经济价格采用收益还原法,社会保障价格采用养老保险法,社会稳定价格采用耕地开垦费法,生态环境价格采用影子价格法来分别进行该价格体系的量化,得到了宜兴市农用地价格体系,进行了土地增值收益的测算,指出目前我国征地补偿价格过低的现象,并初步探讨了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60.
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认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存在行政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类区域创新体系.企业网络集群化所形成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有效,是我国未来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主流.集群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有三个主要途径:专业分工、知识溢出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