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743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经过研究,藓类沼泽地被层的平均蓄积量为44.69 t/hm2,沼泽化草甸为11.24 t/hm2.沼泽植被地被层的持水量与蓄积量成正比,蓄积量大的样地,持水量也大,藓类沼泽的最大持水量在25.79 ~ 120.01 t/hm2之间,平均69.55 t/hm2,沼泽化草甸的最大持水量在10.27 ~ 62.82 t/hm2之间,平均37.92 t/hm2.沼泽植被地被层持水量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少至恒定,在室内试验条件下,20天时持水量基本恒定.  相似文献   
92.
叶铎  吴溪玭  罗应华  吴庆标  严理  温远光 《广西科学》2014,21(5):514-524,533
【目的】全面了解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受威胁原因及保护空缺,为制定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收集广西植被资源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空缺分析,揭示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及受威胁原因。【结果】植被保护成效显著:建立了较完善的植被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8个,面积达145.90万h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6.17%;这些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广西40大片原生性最好的天然阔叶林,保护了广西90%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森林植被类型,保护了全区19.8%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植被保护现状:天然植被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特有、珍稀植被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天然植被保护的约束压力加大,天然植被缩小、人工植被扩大,植被的生态功能下降。植被受威胁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快增长、城市化和土地开发、森林火灾、病虫害、气候灾害、桉树人工林的无序发展、湿地开垦与污染等。植被保护空缺仍然较大,有66种森林、17种竹林、72种灌丛、45种草丛、120种水生植被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提出了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保护类型。【结论】广西植被资源基本得到保护,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尖锐,构筑国土生态屏障和经营优质生态资产的任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3.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4.
晋西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春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为背景,对当地有代表性的植被(乔木类小叶杨林、灌木类沙棘林和柠条、油松-小叶杨混交地及撂荒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对5种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含量状况、垂直分布特征及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60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不同类型植被的平均土壤水分含量高低依次为撂荒地油松-小叶杨混交林沙棘林柠条小叶杨,且总体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恒定的变化趋势;其中乔、灌木的土壤水分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50 cm~220 cm之间,而撂荒地在320 cm处出现最大值,5种植被类型的最小值大都出现在0~20 cm的表层土壤。最后,根据不同植被的土壤水分分布分层的定量分析,将土壤剖面划分为:易变层(0~100cm)、活跃层(100 cm~200 cm)、次活跃层(200 cm~300 cm)和相对稳定层(300 cm~600cm)。因此,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在进行植被恢复建设过程中,依据因地适宜原则,实行乔-草或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95.
选择土壤p H值、碳酸钙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浓度、含水率等5项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研究了甘肃省武都区构林坪泥石流沟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该流域海拔1 800 m以上区域,林地土壤的p H值、碳酸钙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含水率均高于耕地和草地的;土壤的速效磷质量浓度耕地高于草地和林地的.海拔1 301~1 800 m区域,林地土壤的p H值、碳酸钙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有所下降,但依然高于草地和耕地的;土壤含水率草地的最高,土壤速效磷质量浓度则是耕地的最高.海拔1 300 m以下地区,耕地土壤的p H值、碳酸钙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浓度、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含水率都高于草地和林地的.从整体上看,构林坪泥石流沟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优于草地和耕地的.对同一土地利用类型,母质为石灰岩的土壤理化性质优于母质为千枚岩的,阴坡土壤理化性质优于阳坡的.  相似文献   
96.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出1980、1998、2010、2014年4个时期的植被盖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揭示黄河十大孔兑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80—2014年间,十大孔兑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呈现持续增加趋势,由1980年的9.29%提高至2014年的37.80%.1998年后,全流域林草植被盖度增加速率显著加快,林草植被盖度恢复主要表现为中等覆盖度的面积比例增加.2)近35年来,十大孔兑流域植被变化以稳定和完全恢复类型为主.研究区内完全恢复、恢复和轻微恢复3种植被变化类型占总面积的73.09%,严重退化、退化和轻微退化3种类型占总面积的2.72%.3)1980—2014年间,十大孔兑各个典型地理单元内林草植被盖度均呈增加趋势,除下游地区外均表现为1998年后林草植被盖度增加更为迅速.1980年,十大孔兑流域典型地理单元林草植被盖度由大到小排序为:上游西部、上游东部、下游、中游东部、中游西部.1998—2014年间典型地理单元林草植被盖度由大到小排序变化为:中游东部、上游东部、上游西部、中游西部、下游.1998年后实施的退耕还林(草)等工程是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
植被与土壤、水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水文模型和植被变化生态水文效应评估研究的重点.虽然陆面植被指数等动态变化对流域截留、蒸散发等水量、能量平衡项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植被地下生物量变化如何改变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进而影响入渗和径流等水文过程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综述国内外植被变化对土壤、水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植被变化水文响应的阈值效应和尺度效应、植被变化下的土壤水力参数时变特征定量表述及其与植被、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的关系.在生态水文模型中,考虑植被因子对土壤水力参数影响的动态表达可以提高植被变化下水文效应模拟和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8.
采用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对平原型灰场区域草本植被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灰场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与样方相对于灰场方向的变化、距灰场的远近和土壤环境因素的不同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样方中土壤含盐量和pH的增加,样方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9.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分别从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前景、植被恢复总体思路、植被生态建设分区这3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围绕“黄土高原尤其是厚层黄土塬区是否有可能恢复森林植被”这一焦点问题展开论述,针对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0.
卫星遥感是监测大范围植被动态变化最有效的手段.随着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国产风云卫星也逐渐应用于植被变化研究,但有关国产风云卫星刻画植被动态变化表现方面仍不明晰.比较了国产风云卫星(FY-3C VIRR)和美国Terra卫星(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