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7篇
系统科学   3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动态信道分配(dynamic channel assignment,DCA)协议是一种经典的基于公用控制信道的多接口多信道无线网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为更全面地评估DCA协议的饱和吞吐量性能,首先通过分析DCA协议在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上的传输特性,建立了DCA协议饱和吞吐量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ns2网络仿真平台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以及对饱和转移临界条件的预测能力;基于该理论模型,进一步设计了信道最优带宽分配策略。理论计算以及仿真实验均表明:该信道分配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信道利用效率,改善网络吞吐量性能。  相似文献   
562.
徐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0):7832-7835
确定苏里格气田西区低阻气层的成因机理,可更好地指导测井气层识别。依据苏里格气田西区岩心压汞、扫描电镜和测井资料,从储层目的层段电性特征研究入手,结合目前国内外对低阻油气层成因的最新认识,对该地区低阻气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认为该区储层岩性细及微孔隙结构发育、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高不动水饱和度是造成苏里格气田西区电阻率低的主要原因。这为测井识别低阻气层提供了科学依据,准确评价此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3.
研究了带饱和执行器的奇异多时滞切换系统的稳定性问题,采用状态转换方法扩大了稳定区域,借助于李亚普诺夫函数给出了使其鲁棒稳定的切换率.最后考虑了系统的H∞性能.  相似文献   
564.
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Ng63+4砂层组地质特征为基础,设计二维平面物理模型进行水驱实验,组建压力、饱和度全程同时实时监测系统,并以绘制场图的形式表征模型内部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分布,系统地揭示了含水上升规律与压力、饱和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基于驱替过程中模型内部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分布的变化规律,推导出油水两相的速度分布及流线,通过调整注采关系改变流线,研究特高含水期供给边界及压力梯度的改变对储层油水两相饱和度分布的影响。建立质点迁移模型计算平面模型内部含水饱和度分布,并将预测值与实验测量值对比,认为长期注水冲刷及压力波动会导致储层的孔渗性及润湿性改变,进而导致油水两相相渗曲线改变。通过修正相渗曲线,预测得出与实验测量结论具有高相似度的含水饱和度分布,为高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65.
经验表明大多数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比值随饱和度变化曲线具有中间段为直线但两端弯曲的特征。然而,目前对于相对渗透率比值变化规律的微观机理及原因不清楚。岩石多孔介质可以认为是由一束束弯曲毛细管束组成的,因此岩石多孔介质渗流规律是毛细管孔隙微观渗流的宏观反映。本文基于毛细管孔隙的两相渗流规律,在毛细管两相流流型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毛细管不同流态的微观渗流机理,建立了相对渗透率比值和流体饱和度关系的微观机理模型,从理论上阐述了岩石相对渗透率比值随流体饱和度变化的微观机理。研究表明:相对渗透率比值变化的微观机理模型与多孔介质渗流的经验规律相一致;液滴流及环状流分别导致了相对渗透率比值曲线的上翘及下翘;弹状流流态下相对渗透率比值变化的微观模型与经验公式(1)拟合曲线基本一致;弹状流是曲线出现直线规律的根本原因,也是经验公式(1)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66.
不同含油饱和度时泡沫的稳定性及调驱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搅拌起泡法研究了含油饱和度对于泡沫稳定性的关系,利用微观玻璃模型研究了不同含油饱和度时泡沫的调驱机理,利用双管并联填砂岩心模型评价了不同含油饱和度时的调剖效果。结果表明:含油饱和度对泡沫稳定性有明显影响,含油饱和度0.05~0.2区间内,泡沫稳定性缓慢降低,含油饱和度0.2~0.4区间内,泡沫稳定性快速降低,含油饱和度0.4~0.6以上区间内泡沫稳定性缓慢降至较低水平;微观玻璃模型驱替实验表明,含油饱和度在0.4~0.6区间内泡沫不能稳定存在,泡沫依靠泡沫剂溶液的洗油作用提高采收率,0.05~0.2区间内泡沫稳定性较好,主要依靠气泡的调堵作用提高采收率,0.2~0.4区间内调堵作用和洗油作用协同;含油饱和度对于泡沫的调剖效果有显著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含油饱和度在0.1~0.3区间内,驱替压差可达1.2 MPa,泡沫调剖作用显著,在0.3~0.6区间内,驱替压差逐渐降至0.3 MPa,调剖效果不理想,含油饱和度大于0.6,驱替压差低于0.2 MPa,泡沫失去调剖作用。  相似文献   
567.
根据油气初次运移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本文指出沉积盆地中的石油初次运移是以分离的相态与水一起或单独排出生油岩的,其动力是高压异常等因素,只有生油岩孔隙中烃类饱和度超过临界值(10%~20%)时,初次运移才实现。本文介绍了初次运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对生油潜力不同的生油岩排烃过程、通道和效率作了论述,引入了初次运移的两相流动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68.
水库区水位的调节及降雨作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过程是动态变化的。以三峡库区紫阳城滑坡为例,采用地下水浸润线简化求解公式,对滑坡的动态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与目前的常规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库水位上升时,常规分析方法评价结果是稳定性偏高;而库水位下降时,评价结果反而偏低。因此,采用动态评价方法比较符合实际;并据此对该滑坡防治工程进行了优化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569.
The blend fibers of acrylonitrile-vinylidene chloride-sodium methallysulfonate copolymer(AN-VDC-SMAS) and cellulose acetate (CA) with various blend ratios were investigated bymeans of SEM, DDV, WAXD,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VDC-SMAS and CA areincompatibale; the numerous microvoids in the blend fiber resulted from the phase seperationcan remarkably improve the water absorbability and the dyeing behavior but hardly influence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ontinuous phaseAN-VDC-SMAS is not influnced by the dispersed phase CA.  相似文献   
570.
针对油气两相流动试井的规律无法用解析方法得到准确认识的事实 ,提出用数值解法来求解的思路 .用数值方法对在均质油藏不存在初始饱和度梯度情况下 ,油气两相流压恢试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初始饱和度分布、油气两相黏度比及相对渗透率关系的影响 ;进而又研究了初始饱和度梯度对试井规律的影响 .研究首次发现 ,由于高压缩性气体参与渗流 ,会使压力导数曲线表现出了类似于单相流双重介质的“凹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