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7篇
系统科学   21篇
丛书文集   63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1255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魏美玉  赵士熙 《武夷科学》2002,18(1):146-150
稻粉虱若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 :(1)频次分布检验结果为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 ;(2 )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 ;(3) Iwa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m* =0 .76 5 5 + 1.6 778m,属于聚集分布。在空间分布型研究基础上 ,探讨了资料代换模式、Iwao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92.
丁草胺对水稻根系活力和C/N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移栽期秧苗施用不同剂量的丁草胺,测定处理后不同时期秧苗根系还原强度,叶片的C/N。结果表明:施药后,前期(14d)秧苗根系还原强度比对照低,而后期(21d)比对照高,整个试验阶段的叶片C/N下降, 说明丁草胺对水稻的生理代谢有影响,所以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3.
强苯赛浸种对水稻幼苗的根长、根重和根系体积都有促进作用,能提高根尖细胞分裂指数,能使胚根尖切段伸长和发根力增强,并能提高胚乳中淀粉酶活性和根系的呼吸强度。  相似文献   
94.
野栽杂交花培育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花药培养技术对普通野生稻白叶枯病广谱抗源RBB16与水稻品种垦系3号等一批杂交后代进行花培育种。接种花药79080个,平均愈伤组织诱导率7.94%,绿苗分化率15.08%,从获得一批野栽杂交后代的花培绿苗中选育出T209-1、14-5两个高产、或高抗白叶枯病的稳定新品系。研究表明野栽杂交花培育种技术是克服野栽杂交后代稳定难,育种周期长与加速野生稻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
96.
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期进行机械损伤,模拟啮齿动物的危害.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的程度随破坏性的增加而加剧,速度与破坏程度呈协同趋势.不同的生长期所产生的影响各异.苗期啮齿动物的破坏不影响产量的减少.分蘖期具有轻度影响.孕穗期始表现明显,以后各期逐渐加剧.水稻生长期对损害有不同程度的补偿作用.依据有害动物管理经济学的观点,稻田灭鼠的理论时间定为孕穗期以后.  相似文献   
97.
差异展示法鉴定GA3诱导的水稻差异表达的m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霉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类重要的调节激素,在水稻不育系上喷施合适浓度的GA3(赤霉素的一种)可以克服其包颈现象。运用反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建立了一套旨在分离差异表达cDNA的差异展示方法。  相似文献   
98.
99.
根据水稻纹枯病发生与危害程度的调查资料,经与各诱病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组建成早、晚稻纹枯病的长期预测模型。经1990~1994年的应用检验,预测准确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00.
Hybrid sterility is a major hindrance to utilizing the heterosis in indica-japonica hybrids. To isolate a gene Sc conferring the hybrid sterility, the locus was mapped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and an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near isogenic lines. A primary link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Sc was linked closely with 4 markers on chromosome 3, on which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a marker RG227 and Sc was 0.07 cM. Chromosome walking with a rice TAC genomic library was carried out using RG227 as a starting probe, and a contig of ca. 320 kb covering the Sc locus was constructed. Two TAC clones, M45EI4 and M90J01 that might cover the Sc locus, were partially sequenced. By searching the rice sequence databases with sequences of the TACs and RG227 a japonica rice BAC sequence, OSJNBb0078P24 was identified. By comparing the TAC and BAC sequences, six new PCR-based markers were developed. With these markers the Sc locus was further mapped to a region of 46 kb.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BAC OSJNBb0078P24 and TAC M45EI4 contain the Sc gene. Six ORFs were predicted in the focused 46-kb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