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3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基于深层油气藏的最新数据,对世界范围内深层碎屑岩油气藏富集规律及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中南美和北美(不包括美国本土48州)深层碎屑岩发现的油气探明和控制(2P)可采储量最多,其中北美发现的石油2P可采储量最多,而中南美发现的天然气和凝析油2P可采储量最多.全球深层碎屑岩油气最富集的六大盆地依次为墨西哥湾、东委内瑞拉、阿拉伯、南里海、塔里木和圣克鲁斯-塔里哈盆地.在深层条件下,尽管储层通常表现为物性整体差,但仍可发育优质储层.深层油气勘探应立足于对“甜点”的预测,重点考虑颗粒薄膜、孔隙流体超压和盐岩发育对深层砂岩储层原生孔隙的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152.
北一区三类油层储层物性变化大、剩余油分布零散,导致其水驱挖潜难度大,在水驱开发过程中往往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高,吸水能力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实验室降压增注实验研究,对比不同配方降压剂对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并根据北一区三类油层注入水有严重的结垢趋势,提出在降压剂配方中加入阻垢剂的措施。纳米聚硅和生物酶体系的降压率分别为18.79%,16.86%,4种活性剂体系的降压率分别是22.09%,25.47%、20.20%,21.55%,活性体系的降压率会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出现小幅度的上升。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提出两种可供现场使用的方案:注入甜菜碱一元活性体系,注入浓度为0.2%,注入量为0.1 PV;由0.2%石油磺酸盐和0.6%阻垢剂组成二元体系,优选0.15 PV的注入量。  相似文献   
153.
高饱和压力油藏的主要特点是油气比非常高,原油体积系数非常大,地饱压差比较小.该类油藏在一次采油的开发过程中,存在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油层脱气严重,地层压力大幅下降,导致采出程度低.特别是地饱压差比较小,所以膨胀时间较短.很快进入大幅度收缩,当压力从230kgf/cm2下降到20kgf/cm2时,体积系数收缩卒达到...  相似文献   
15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单相及多相流动常采用双重介质或三重介质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这类油藏的储集空间包括溶洞、裂缝和基质3种类型.裂缝系统是流体流动的主要通道,溶洞和基质中的溶孔和微裂缝是流体主要的储集空间.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从渗流力学的角度定义溶洞和溶孔.本文的目的是建议一种溶洞与溶孔尺寸界线的确定方法.这一方法首先设定三重介质的缝洞概念模型;对三重介质单相水平径向流动问题进行研究,采用Laplace变换和数值反演求解,通过压力导数曲线分析三重介质的流动特征;最后根据压力导数曲线上溶洞到裂缝的拟稳态串流期临近消失的临界状态,确定溶孔与溶洞的尺寸界线.  相似文献   
155.
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储层岩心,将特低渗透物理模拟实验和低磁场核磁共振仪相结合,建立了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分析了不同润湿性、不同驱替压力和不同含水阶段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亲水储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大孔隙中,而亲油储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小孔隙;随着驱替压力的增大,特低渗透储层剩余油饱和度降低,并且小孔隙中的剩余油变化较小,而中孔隙和大孔隙中的剩余油饱和度明显降低;小孔隙中的油主要在见水前阶段采出,见水后其剩余油饱和度变化较小,而见水后中-大孔隙中的剩余油饱和度降低比较显著.上述研究丰富了核磁共振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6.
CO_2吞吐开发低渗透油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见效时间长等优点,在开发复杂低渗断块油藏方面,其效果可与压裂法相媲美。影响CO_2吞吐采油效果的因素复杂,焖井时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参数。为此,针对室内实验存在最佳焖井时间这一现象,从CO_2移动前缘和开井生产时压力波传播前缘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了室内存在最佳焖井时间的原因;即CO_2移动前缘和开井生产时压力波传播前缘的相对位置不同,导致最终采收率及周期换油率不同,从而确定了最佳焖井时间。最佳焖井时间的确定对于提高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7.
158.
研究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的水温累积影响规律,可为制定水库联合运行水温调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梯级水库群为例,基于水库与河道水温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典型水库的水温影响特征;在不同水库联合运行期,结合水库运行条件与河道水温特征值的定量分析,辨别了各水库对水温累积影响贡献的差异,并探讨梯级水库水温累积效应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羊峡水库对水温的累积影响起主导作用并呈现了较大的波动性,李家峡水库为协同效应,公伯峡水库及其它小水库为削弱效应;多水库联合运行时,区间水库的兴建并未引起水温累积影响的明显增大,与李家峡水库单独运行期相比,在梯级末端水温累积协同效应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159.
基于层间热干扰的多层稠油油藏蒸汽驱热效率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热学理论,考虑注汽层间热干扰的影响,建立用于描述多层油藏双层注汽时层间热干扰的热传递数学模型,在Mandl-Volek单层油藏蒸汽驱热效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多层油藏的热效率计算公式,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进行求解,分析隔层厚度对层间热干扰和注汽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井底蒸汽的潜热比有利于提高注汽层的热效率;与单层油藏相比,由于层间热干扰作用,多层油藏双层注汽的热效率有明显提高;隔层厚度越小,层间热干扰作用越强,注汽热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0.
从含油岩石薄片中能提取出油层众多的微观地质信息。特别是注水开发的油层中,对研究油水饱和度的变化、油层水洗程度的强弱、影响驱油效率的微观地质因素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