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3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为明确车辆在高密度互通立交主线入口、出口以及连接段的纵向运行速度特征,在重庆市选取了5座立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47名驾驶员的小客车实车驾驶试验。通过speedbox和mobileye等实验仪器采集的数据,包括车辆运行速度、纵向加速度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按入口、出口及连接段分类提取数据,绘制出对应的速度曲线图,以明确车辆在高密度互通立交出入口以及连接段的纵向运行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入口处速度趋势有两类,平行式入口是上升—平稳,直接式入口是持续上升,平行式入口速度均值高于直接式,平行式入口速度标准差小于直接式;不同类型入口对驾驶人的加速操作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平行式入口在纵向加速度均值上较直接式入口低;出口处速度分布整体呈平稳下降趋势,平行式的运行速度均值低于直接式,但速度标准差却更高;出口速度变化特征点受驾驶人在主线出口减速偏好性影响;平行式出口减速度最大值与均值均大于直接式;相邻立交净距较短时,连接段的速度变化较为平缓,并且不同驾驶人的速度幅值比较接近;而常规净距的相邻立交,连接段的速度波动性大且离散。研究成果为高密度互通立交出入口及连接段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安全改善提供了理论支撑以及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52.
研究能够满足出口车速平稳过渡的逐级限速方案,对提高出口区域车辆平稳运行及安全提升有重要意义。利用无人机采集高速公路出口车辆运行参数,分析出口车辆运行特征,考虑驾驶员对相邻限速标志的认知反应,构建了连续限速标志设置间距计算模型,建立了高速公路出口不同级别的限速方案,利用驾驶模拟试验对设计的不同限速方案进行分析及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二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为160m;三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8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300,80m,限速值为9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300,85m;四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100-8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295,160,80m。利用驾驶模拟器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逐级限速方案的平均减速度指标小于1.3 m/s2,均在驾驶舒适性阈值内;随着限速级数增加,车辆离散幅度显著降低,表明逐级限速方案对出口车辆运行速度有明显管控效果;四级限速方案可使在分流鼻端车速标准差、平均减速度、V85分别控制在5.23km/h、0.52m/s2、54km/h左右,极大了满足车速平稳过渡要求。可见,借助模型定量优化的逐级限速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出口车速过渡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53.
利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出临界状态下抗滑桩前后土体的滑坡推力,进而计算出最大桩-土荷载分担比;从桩间土拱的研究中发现,影响桩-土荷载分担比的主要因素为土性和桩距,由此建立关系式得到最大桩距;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与其他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54.
以内蒙古某金矿急倾斜薄矿脉中深孔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经验类比、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等手段开展研究.分析了不同爆破参数下薄矿脉中深孔爆破围岩裂纹演化规律,得到了爆破孔网参数与爆破超欠挖百分比、爆破裂纹密度及围岩质点振动速度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孔间距为1.2~ 1.4m时,爆破超欠挖面积趋于零;当抵抗线为0.8~1.0m时,爆破块度较均匀;最优中深孔爆破参数为抵抗线1.0m,孔间距1.2m.现场中深孔爆破试验验证了本文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55.
液滴的瞬态行为对强化水平管降膜吸收CO2装置的性能至关重要。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建立了滴状流降膜吸收CO2的二维模型,引入液滴下坠长度与无量纲时间来分析滴状流降膜吸收CO2过程中的液滴脉动与管间距和雷诺数Re的关系。结果表明:液体在换热管下侧堆积直至形成液滴的过程中,受到重力、表面张力与惯性的相互作用,液滴的移动方向出现了多次反转;液滴脉动过程中,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随着无量纲时间的增加,液滴脉动幅度逐渐减小;由于管间距的增加提高了液滴在换热管底部交汇时的动能,导致随着管间距的增加,液滴的脉动次数与脉动幅度逐渐增加;在Re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液滴滴落速度的减小导致液滴的脉动次数与幅度也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56.
为了研究道路坡度(横坡1%~2%、纵坡0.3%~5.0%)和径流量(0~70 m3/h)对雨水口泄流效率的影响,搭建了比例为1∶1的试验平台,分析不同工况下的泄流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径流量越大,纵坡越大,泄流效率越低;横坡每提高0.5%,雨水口的泄流效率约提高10%。将孔口出流方程对数据进行拟合所得公式与其他文献提出的经验公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对标准型平篦式雨水口,前者的拟合效果更好。基于拟合公式,提出雨水口布置的设计思路,推导了布置间距的计算公式,并将其应用于雨水口布置间距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