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428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当前,女子直拍打法无论是竞赛成绩还是数量都远远落后于横拍打法,大有濒临消亡之趋势,保护女子直拍打法势在必行.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视频观察法探讨了女子直拍打法的出路,主要有:1)针对女子的个人特点,科学的实现女子技术男性化;2)建立倾向于直拍打法的保护制度;3)呼吁国际乒联修改相关规则以充分发挥女子直拍的技战术优势.  相似文献   
22.
铝合金流动应力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恒应变速率凸轮塑性计,对4种铝合金的流动应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应变率对流动应力的影响。通过对5种不同结构型式的流动应力数学模型的回归分析比较,提出了拟合精度较高的4个铝合金流动应力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数学模型的回归系数值。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以纵切自动机床的主轴箱控制凸轮机构为例,对低速大质量凸轮从动件系统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改进凸轮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对比实验,论证了对低速大质量凸轮从动件系统进行动力学研究的必要性,为这类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4.
近几年国内引进了许多采用共轭凸轮式打纬和引剑的SM系列剑杆织机。本文从运动几何学角度出发,用样条函数的方法,对SM系列剑杆织机引纬系统,即凸轮一连杆一轮系组合机构,进行了运动学方面的分析计算,解决了如下问题: 1 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凸轮廓线。2 推导了解SM系列剑杆织机引纬系统运动学的公式。并可作为分析其它剑杆织机运动的参考。3 给出了SM92 剑杆织机的引纬运动规律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5.
本文根据机构的组成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相凸轮式活齿减速器,论述了这种活齿减速器的传动原理和基本特点。应用共轭齿廓的性质定理导出了主、从动轮理论廓线间的基本关系式。文末对主、从动多相凸轮的廓线设计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6.
本文通过对定周期变速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具体指出了此机构中凸轮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对凸轮曲线和结构尺寸控制,而达到控制机构动力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以共轭曲面理论为基础,用运动学法建立了凸轮及其对偶件间的接触方程,借鉴齿轮啮合原理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一套用于平面凸轮机构和反凸轮机构的公式,可以方便地计算凸轮廓线、曲率半径、压力角、干涉界点、接触界点、瞬心线和滑动率等。本文提出的模型适用于各类平面凸轮机构和反凸轮机构,并形成一个比常用的方法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8.
论述了旋喷泵的理论扬程是叶轮的理论扬程,其集流管的作用是使得叶轮出口液体的动能转变为压力能。根据旋喷泵扬程。流量曲线特点,提出了旋喷泵叶轮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叶轮优化设计方法及水力参数的设计原则。依此方法,进行了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29.
本文讨论了内置式共轭凸轮开口机构的运动特性,并给出了共轭凸轮实际廓线的精确解析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金相组织观察、油品分析及对磨屑的扫描电镜分析,认为造成西德MNPJ型单面毛圈圆纬机弯纱三角与织针早期磨损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所选用的15号工业白油的润滑性能不能满足该机编织毛圈织物时的润滑要求。主要磨损类型是磨粒磨损和疲劳剥落。研究表明,摩擦偶件的显微组织和性能及工况条件的变化,会导致控制磨损的主导磨损类型发生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