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4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21.
对富锰渣含碳压块自还原过程中金属Mn的挥发特点进行研究,对还原后的试样进行金相检测和XRD物相分析,探讨助熔剂CaF2和B2O3的加入对金属Mn挥发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Mn挥发速率在还原前3min最大,之后随液渣量增加逐渐降低;CaF2的加入使得炉渣熔点降低,还原速率加快,液渣生成时间缩短,从而抑制了金属Mn的挥发;B2O3的加入阻止了还原反应的进行及还原后金属Mn的聚集,使金属Mn的挥发率增大。  相似文献   
422.
文章比较了Co3O4/GO及Mn3O4/GO两种催化剂催化Oxone对NOx氧化效果的影响,考察了pH、Oxone投加量及温度等因素对催化Oxone氧化NOx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情况下,Co3O4/GO催化Oxone氧化NOx的效果要优于Mn3O4/GO。  相似文献   
423.
采用改进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Eu2+/Mn2+掺杂的KSrGd(PO4)2荧光粉.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和荧光光谱仪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Eu2+离子和Mn2+离子成功掺入了KSrGd(PO4)2晶格中,基质晶体结构未见明显变化.Eu2+的发射峰位于522 nm,Mn2+的发射峰位于618 nm.通过Eu2+和Mn2+之间的能量传递,KSrGd(PO4)2荧光粉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出明亮的红光.  相似文献   
424.
针对白铜BFe10-1-1(简称 B10)冷凝管存在的变形困难问题,对其行星轧制及拉拔过程的塑性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在行星轧机和凸轮二串联拉拔机上的实验,研究了管坯的偏心率、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临界分切应力.结果表明:行星轧制后的B10管坯偏心率优于挤压管坯;B10管材行星轧制、拉拨加工过程中,固溶强化是引起强度、...  相似文献   
425.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第一大省,也是人口第一大省,肩负着实现工业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双重责任.如何在保证不削弱农业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工业化是河南省一直探索的目标.在河南省积极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粮食生产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来探讨河南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426.
采用草酸铵共沉淀-高温固相烧结法合成了高电压尖晶石正极材料LiNi0.5Mn1.5O4及其掺杂改性材料LiNi0.4Mg0.1Mn1.5O4.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恒流充放电测试等对所合成样品进行表征.XRD测试表明所合成的样品具有尖晶石结构,空间群为Fd3m.电化学测试表明,样品有两个主放电平台,分别为4.7V和4.1V.经过800℃煅烧的样品LiNi0.5Mn1.5O4具有最好的倍率性能.经过900℃煅烧的样品具有最好的循环性能,以0.1C充放电,最高放电比容量达到124.2mAh.g-1,循环3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92.7%.Mg掺杂的改性样品LiNi0.4Mg0.1Mn1.5O4在0.1C倍率下循环3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95.7%,Mg的掺杂可以提高该材料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427.
以邻菲啉(Phen)与锰盐在少量醋酸存在的CH3CN/CH2Cl(2φ=2∶1)混合溶剂中,室温挥发的方法培养出浅黄色配合物[Mn(3Phen)(2CH3COO)(6H2O)·H2O].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每个结构单元中含有3个晶体学独立的锰原子,锰原子通过醋酸根的多种桥联模式处在同一直线上,分子间通过氢键组装成三维超分子配合物.同时对配合物的红外和紫外光谱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28.
高扩孔钢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种硅—锰系低碳钢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分析了w(Si),w(Mn)对相变温度Ar3、转变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w(Si)由0.50%增加到1.35%时,Ar3升高15~25℃,而w(Mn)由0.97%增加到1.43%时,Ar3降低30~50℃,锰对Ar3的影响效果强于硅;硅促进了高温等轴铁素体析出,抑制了贝氏体相变,而锰不仅细化了相变组织,还促进了贝氏体形成;w(Si),w(Mn)分别为0.56%和1.43%的钢在850℃变形后以30℃/s冷却,获得均匀、微细化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抗拉强度可达到654 MPa.  相似文献   
429.
通过对镁合金铸锭后显微组织的观察,结合SEM能谱分析,研究了Ca,Mn元素对镁合金组织的影响.研究发现,Mg-2.0Mn的显微组织是由基体组织(α-Mg)和点状析出的组织(α-Mn)组成;Mg-0.5Ca的显微组织是由(α-Mg)基体组织和非平衡结晶形成的Mg2Ca相组成.Ca,Mn对镁合金的组织均有细化作用,当同时加入Ca,Mn合金元素时,镁合金的显微组织会更加细小,晶粒趋于均匀圆整,同时第二相颗粒减少.其原因是:Ca提高了Mn与镁合金的润湿性,提高了Mn的溶解与扩散能力,温度降低Mn原子从合金中析出,为合金凝固提供了大量的晶核.  相似文献   
430.
The hot ductility of a Fe–0.3C–9Mn–2Al medium Mn steel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Gleeble3800 thermo-mechanical simulator. Hot tensile tests were conduc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600–1300°C) under a constant strain rate of 4 × 10?3 s?1. The fracture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hot ductility evolution were discuss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ot ductility decreased as the temperature was decreased from 1000°C. The reduction of area (RA) decreased rapidly in the specimens tested below 700°C, whereas that in the specimen tested at 650°C was lower than 65%. Mixed brittle–ductile fracture feature is reflect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cleavage step, intergranular facet, and dimple at the surface. The fracture belonged to ductile failure in the specimens tested between 720–1000°C. Large and deep dimples could delay crack propagation. The change in average width of the dimples was in positive proportion with the change in RA. The wide austenite–ferrite intercritical temperature range was crucial for the hot ductility of medium Mn steel. The formation of ferrite film on austenite grain boundaries led to strain concentration. Yield point elongation occurred at the austenite–ferrite intercritical temperature range during the hot tensile t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