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澜沧江左岸的一级支流巴迪沟,在最近几十年中一共发生过4次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在现场调查分析以及大量的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泥石流的特征,通过对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详细调查,对泥石流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泥石流沟的防治对策:以设置雨量计等监测预警为主要手段,辅以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挡土墙、排导槽和防护堤),结合...  相似文献   
22.
论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土地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面积广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生产力很低.随着人、地、粮予盾的不断尖锐,开发沟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已势在必行.黄土高原沟壑区沟被土地资源只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有可能获得较塬面土地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及开发意义,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土地资源的开发模式及开发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3.
通过泥石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盘龙谷泥石流的起动特征,探讨了其起动方式、物源补给来源以及降雨条件的影响等.实验结果表明,泥石流起动时形成区堆积物源不会整体滑移,而是在其表面形成冲沟并逐渐扩大直至引发泥石流;前期先降小雨使土体达到完全饱和,然后再降中雨或大雨的情形其危险性最高;冲沟两侧的不稳定岩土体构成泥石流物源的主要补给来源.实验现象与盘龙谷泥石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为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及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
对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刘渠村东山西南坡和东北坡8个地点的气温,间隔10 min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山谷低,山坡中央最高,山顶略低于山坡。平均最高气温阳坡直减率为1.2℃/100 m,阴坡直减率为0.43℃/100m。坡向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明显,阴坡与阳坡平均相差1.9℃。山地逆温影响显著,平均最低气温随海拔呈升高趋势,阴阳坡之间差异较小,上升值为1.35℃/100 m,最低气温主要受地形影响,与坡向无关系。阳坡山谷日较差最大,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山谷与山顶的年平均日较差差值达到5.6℃;阴坡日较差是山体的最小值。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0℃、5℃、10℃的初终日和积温基本无差别;山谷初霜早,终霜迟,山体上部初霜迟,终霜早,山体上部及山顶无霜期比山谷多45 d,山体中部比山谷约多20 d。  相似文献   
25.
通过定向抛掷爆破技术应用于水保工程,首次提出了在干旱缺水地区采用爆破一水坠法筑坝技术是一种快速经济的施工方法。文中对黄土地区的爆破设计方法、参数选取、爆堆体后期加团整修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6.
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冠的水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通过观测生长季阴阳坡刺槐林地的降雨状况,分析了透流量、干流量、截留量、透流率、干流率、截留率与林外降水量的关系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透流量、干流量与林外降水量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这一描述比传统的直线关系更能解释其中的物理意义;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为单分子式(Mitscherlich)关系,透流率和干流率与林外降水量为指数函数关系;截留率与林外降水量为幂函数关系。透流量、干流量、截留量分别占大气降水量的8039%~8919%、231%~262%、851%~1699%。透流率和干流率随降水量的增加急剧增大,随后增大的趋势很快变缓;截留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小,林冠饱和后截留率保持在某一水平,变化极其缓慢。  相似文献   
27.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崩岗在我国南方红壤区中广泛分布,它破坏土地资源,恶化生态环境,是我国南方红壤区侵蚀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土壤侵蚀方式之一.加快对崩岗侵蚀治理的研究也就成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中的重中之重.文章拟从崩岗侵蚀类型和侵蚀发展过程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总结出崩岗侵蚀治理的模式,旨为我国南方红壤区崩岗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稀性泥石流沟道侵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泥石流对沟道的侵蚀破坏作用比一般水流强烈,由于对其侵蚀深度的估计不足,往往导致防治工程的失效。通过室内等比模拟稀性泥石流沟道侵蚀试验来探究其规律。试验研究表明:坡度变化对侵蚀效果的影响大于流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侵蚀深度随泥石流的磨损力增大呈线性增加,并给出经验公式。结合野外调查,对于松散堆积物源较厚的沟道流通区,该经验公式具备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现阶段冲沟侵蚀监测的主要方法,综合分析了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开展冲沟侵蚀监测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在我国深入系统地开展冲沟侵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1995—2014年北洛河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 2007和2014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退耕还林政策下北洛河流域植被的恢复程度.结果表明,流域三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6.4%, 63.4%和73.4%.上游吴起、志丹等县所在丘陵沟壑区增加态势最明显,三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20.2%, 41.64%, 51.2%.系统分析流域上游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在地形上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布带上均表现出植被覆盖度随着时间进展呈现明显好转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