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3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5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5 毫秒
21.
在厌氧条件下,分别以葡萄糖、甲醇和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电子供体对NO3--N进行厌氧反硝化实验,每种电子供体设定两个C/N比,分别为4∶1和10∶1.实验结果表明:在2种C/N比情况下,葡萄糖与甲醇作为电子供体时,总氮的去除速率一致,且都比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电子供体时要快.当C/N=4时,总氮的去除速率要快71%,而当C/N=10时,总氮的去除速率的差距只有7%.不同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的电子供体时,活性污泥样本中的微生物菌落检出情况表现出3个反应体系中具有各自优势的厌氧菌群、硝化及反硝化菌群明显特征.该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点反映出不同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时反应系统状态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2.
受污染沉积物汞的释放已成为湖泊水体汞的重要污染源之一.通过沉积物原状柱的室内培育实验,对微生物、氧化还原电位对沉积物汞释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氧化还原条件和微生物都是沉积物汞释放的重要因素,厌氧条件初期以及微生物的活动都能促进汞的释放.  相似文献   
23.
为探明少免耕和稻草覆盖对土壤生物特征的影响,合理利用稻草覆盖及耕作制度来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了33%(约2500ks/hm^2)、67%(约5000kg/hm^2)、100%(约7500kg/hm^2)稻草覆盖少免耕对稻田土微生物区系及活性的影响。定位试验2年后,少免耕与稻草覆盖提高了稻田土好气性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微生物活度,但厌气性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则略减少。33%和67%稻草还田时,翻耕土壤的好气性细菌和厌气性细菌数量均高于免耕和少耕土壤。33%稻草还田时,免耕和少耕土壤的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翻耕土壤。同时,少免耕提高了土壤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度、氨化作用强度和硝化作用强度。少量稻草还田少耕要优于少量稻草还田翻耕和免耕。  相似文献   
24.
餐饮业作为食品经营行业之一,其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院校师生用餐人数多,分布相对集中,更易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加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食堂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本研究通过校园自主管理HACCP体系的培训和实施,分别在培训前和培训后,以现场稽查和微生物检测的方式,进行培训实施后的成效评估。  相似文献   
25.
利用微生物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长期受工业污水污染的河水、污泥中分离到47株能以丙烯腈或丙腈为唯一碳、氮源或氮源生长的菌株.经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试发现有5株菌在以0.15mol/L丙烯腈为底物的转化反应中,产物除丙烯酸外几乎无副产物.探索了菌株6-13的基本培养特性及其酶促反应条件.在选定条件下.通过分批补加丙烯腈,连续反应4h,反应液中累积丙烯酸0.526mol/L,未检出丙烯酰胺,丙烯腈转化率高于96%,丙烯酸由红外光谱和质谱确证.  相似文献   
26.
用浊度法测定了江苏油田现场所用3株防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用染色、拍照、计数法研究了实验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吸附规律、吸附平衡时间和稀释时的吸附变化规律,用测润湿角方法研究了微生物作用时表面润湿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微生物生长时具有明显的延滞期、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温度升高使延滞时间增长,生长速度加快,而且壁面上的吸附密度与菌浓度不成正比关系,吸附平衡时间为1~1.5h,将菌浓度逐次稀释到10个/mL时,壁面吸附密度仍很高;微生物作用可加速壁面润湿性变化,使油相粘附功大幅减小,从而不利于蜡在管壁上沉积;微生物作用可使蜡组分减少和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27.
基于PCR-DGGE技术的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PCR-DGGE技术,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环境下的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态性的评价,探讨微生态环境与微生物多态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初步揭示环境胁迫下微生物多态性与降解活性之间的制约性。结果表明,提取的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总DNA产率为3.45~11.7μg/g(以土壤质量计算),纯度为1.5~1.87,土壤含油率通过制约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而对总DNA产率产生影响。在含水率较高的华东地区,其样品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最高,DGGE条带数为西北地区样品的2~5倍。经过2个月的强化生物降解,东北地区样品的DGGE条带数约为原始样品的75%。  相似文献   
28.
采用载体吸附法的固定化方式培养了高活性的厌氧生物膜颗粒,并研究了反应器的启动运行、工艺特性及污泥特性等规律,探索用生物膜颗粒取代厌氧颗粒污泥的可行性,以缓解国内颗粒污泥供应不足的问题.实验装置采用厌氧附着膜膨胀床,投加人工配水,裸载体为陶粒(湿视密度1310kg·m-3,平均粒径0.32mm).实验分初次启动、二次启动及稳定运行两个阶段进行,反应器仅需24 d就可完成启动,COD容积负荷最高达到18kg·m-3·d-1,相应的COD去除率在70%~80%之间.  相似文献   
29.
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也为研究油藏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尤其16S rRNA基因技术应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该技术克服了基于细胞水平研究方法的不足,能更准确、更客观地揭示油藏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动态变化、种群结构及进化等方面的信息.文章简要综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发展历程及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详细概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的16S rRNA基因技术,讨论了16S rRNA基因技术目前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论证了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利用T-RFLP、DGGE等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河口采油厂罗801区块空气辅助微生物驱和单12区块内源微生物驱研究中的应用,阐明了分子生态学技术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中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根据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建立了微生物生长、基质消耗和代谢产物生成方程。在考虑菌体、基质、产物扩散和吸附的基础上,用物质平衡方法建立了菌体、基质和产物的运移方程。以多孔介质的毛细管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由于微生物吸附引起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方程。考虑到微生物作用对流体性质的影响,建立了油、水粘度和油、气、水管力方程。根据黑油模型建立了三维、三相、多组分基质与产物的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地计算出微生物生长曲线、代谢曲线、基质消耗曲线和微生物运移浓度曲线,与实验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些模型综合考虑了微生物的生化特性、微生物作用对岩石、流体性质的影响以及油、气、水的渗流规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