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5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70篇
系统科学   87篇
丛书文集   26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137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01.
On March 11, 2011, a large earthquake of Mw=9.0 occurred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period, using data from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and ionosonde stations near the epicenter. A clear anomaly that occurred on March 8 lasted 6 hours. Eliminating ionospheric anomalies that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solar activities and magnetic storms, we believe that a positive anomaly on March 8 was very possibly an ionospheric precursor. The affected ionospheric area on March 8, which is evident on a 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distribution map, extended to 50° in longitude and 20° in latitude, with length ratio approximately 3:1. The anomaly peak arose from 15:00-19:00 LT, and its location did not coincide with the vertical projection of the epicenter, but was instead to its south. Corresponding ionospheric anomalies are also observed in the magnetically conjugated region. There were no obvious ionospheric anomali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o analyze changes in the ionospheric anomaly, computerized ionospheric tomography technology was used to inver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in the ionosphere. The ionospheric anomaly on March 8, 2011 is suggested to be an ionospheric precursor of the March 11 earthquake in Japan.  相似文献   
902.
准确地测量或预测路径衰减是无线局域网(WLAN)分布设计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本文通过对路径衰减经验模型的研究,在OPNET上仿真实现,替换了OPNET提供的自由空间传播模型,为OPNET进一步精确模拟研究室内环境的无线传播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03.
在P2P模式的网络环境中,如何迅速的对节点资源进行定位和建立连接,是网络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针对P2P混合型模式的资源定位和搜索算法中存在冗余消息等问题,通过算法分析,提出两种改进思路和方法:一是减少查询的冗余消息;二是查询到的信息直接发送给起始的查询节点.通过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减少了查询消息冗余和提高了搜索速度.  相似文献   
904.
无线网络和定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位置服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位置服务根据使用者的当前地理位置提供定制的内容和服务,它正在逐渐被应用在工业、科研、医疗、生活等的许多领域。探讨了位置服务在校园和教学中的应用,从校园导航、智能教室、智能图书馆和个性化移动学习4个方面讨论如何将位置服务应用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提高使用者的效率和方便校园用户。定位技术是位置服务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介绍了几种适合校园使用的无线定位方法,包括GPS定位、Wi-Fi定位和手机定位。  相似文献   
905.
以鲢为对象,通过设计室内试验,控制水体总磷(TP)和叶绿素a(Chl a)的初始浓度(0.355mg/L,57μg/L),改变总氮(TN)浓度(2.892mg/L和3.714mg/L浓度梯度),研究了鲢对设定富营养化水体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向100L实验水体中投入(10±1)g鲢(1尾)后,两种处理组水体中TP、TN和Chl a均降低,但初始TN浓度为3.714mg/L时鲢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效果比TN浓度为2.892mg/L显著,表明鲢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与TN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906.
根据检测和评价结果对管道进行维修维护工作是管道完整性管理中重要环节,而对埋地管道进行维修维护,缺陷点的开挖定位非常重要。GPS技术具有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其被应用于管道开挖定位中。维修维护人员根据开挖单给出的缺陷点坐标使用GPS现场放样完成开挖点的定位工作,但根据开挖单给出的缺陷点的三维相对坐标为平面坐标与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不一致,不能直接使用,因此需要使用GIS工具进行坐标转换。本文详述了坐标转换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并结合在漠大线中的实践,论述了坐标转换技术在管道开挖定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7.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大气污染已引起世界范围的殷切关注;并且成为世界共同研究的课题,其中细颗粒物污染已成为首要问题。而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室内空气品质,因此,室内PM_(2.5)污染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室内PM_(2.5)污染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关于室内PM_(2.5)暴露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吸烟是室内PM_(2.5)的主要来源;吸烟时会使室内PM_(2.5)暴露水平显著升高;烹饪会使室内PM_(2.5)暴露水平严重超标;人员活动产生的细颗粒物强度取决于室内的人数、活动类型、活动强度等;室内PM_(2.5)暴露水平受室外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8.
根据室内火灾热平衡方程以及与其相关的理论,对室内火灾条件下的辐射热量和温度进行了计算。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点讨论了实际室内火灾下的温度——时间曲线随火灾载荷、开口因子、开窗率、墙壁材料导温系数、墙壁材料导热系数这些影响参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引入了等效时间的概念,以等效时间为参考来判定温度对建筑物的损伤程度,并对建筑防火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09.
为提高救援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 设计了基于双Mach鄄Zehnder 干涉仪结构的煤矿井下救援定位系统,并分析了系统的结构及定位原理。结合小波阈值降噪特点, 给出了一种基于小波阈值降噪的互相关时延估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 该算法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定位精度。该系统定位方法容易实现, 具有无源、防燃防爆、
抗电磁干扰和远程控制等突出优点, 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10.
总结了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给图书馆造成的弊端,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职能的定位,探讨了高校图书馆职能服务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