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54篇
教育与普及   5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71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优秀的教研期刊应具备学术性、导向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学术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选题的新颖、内容的创新、格式的规范。从而保证刊物的质量。使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2.
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就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3.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6):122-125
儒家礼乐文化,其实质在于运用"礼乐"的外在规范性与内在感化、熏陶性对人进行教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而,科学、合理地将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提高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4.
分析了全国图书馆毕业季主题活动研究现状,阐述了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多年来的毕业季主题活动情况,探讨了毕业季主题活动背后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65.
将数据驱动学习(DDL,data-driven learning)用于英语专业的课堂写作教学,运用功能语篇的衔接机制、主述位信息及篇章结构系统分析选取的语料,开展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实验数据表明,DDL能更有效地促进语篇的句式连贯、段落连贯、篇章结构的学习,在提高语言准确度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学中用于DDL语料学习的时间有限,需要加强语篇写作中词汇的系统学习。研究数据证实了DDL用于英语课堂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反映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语篇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6.
古田会议《决议》对于红四军内部出现的思想问题,即非无产阶级思想和思想分歧,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思想的问题要采用思想的方法解决才能收到成效,这一经验对于今天解决思想问题、消除思想分歧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7.
在高校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该根据现代大学生新的特点来调整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式,积极采取“培养+服务”“教育+引导”的渐进模式,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8.
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等重要论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重要创新,对《概论》课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导下进一步推进《概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做到理论原理讲解与实践活动体验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尊重学生现实利益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相似文献   
69.
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努力探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将意识形态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0.
镜头、场景空间、音乐、光线色彩探究迈克尔·哈内克"极简主义"风格的同时,阐释了关于爱情、死亡、尊严纠缠与抉择的主题;解读了哈内克电影式的不同于以往作品的一场关于爱与尊严、死亡冲突下的"暴力"特征;导演将矛盾、人人可能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赤裸裸地呈现。不论是导演巧妙的隐喻符号,还是冷酷开放式结尾引发的思考,这部看上去更像纪录片的电影,仿佛张开了所有毛孔,告诉大家:"身体或许已死,但爱的期望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