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793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成藏年代学是成藏动力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揭示油气成藏过程、成藏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烃源岩生排烃期分析、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定量地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气藏的充注历史。综合分析认为,长7段和长6段有效烃源岩自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进入生排烃门限以来,长6油层组主要存在160Ma~140Ma和110Ma~90Ma的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其中,早期以连续、缓慢、小规模的低充注为主要特征;晚期则以瞬态、快速、大规模的高充注特征为主,是长6油层组的主要充注时期。  相似文献   
802.
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 total hydrocarbons, NMHCs)作为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光化学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环境空气VOCs的总体污染情况。为研究烟台市区NMHCs特征,在深入探讨2021年烟台市芝罘区NMHCs日浓度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NMHCs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气象要素对NMHCs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日浓度数值稳定,NMHCs(以碳计)日均浓度年度变化呈典型单峰型,高浓度值出现在5—7月。春、夏两季NMHCs浓度约为秋、冬两季浓度2.5倍,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NMHCs浓度与日均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呈现较高相关性,首次考察了日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对NMHCs浓度的综合影响。风向、风速对局部地区NMHCs的扩散补充具有很大的影响。各因素对NMHCs浓度的影响为气压>相对湿度>气温。在周五至周一、高日均温度、低相对湿度、低气压等情况下易出现相对较高浓度NMHCs。通过本研究可以达到对城市环境空气NMHCs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了...  相似文献   
803.
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和平衡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莱州湾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并对比其时空演化差异.莱州湾凹陷周缘及内部发育3类主干断裂:伸展断裂系统呈近EW向展布,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北部,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形,表现为"y"与反"y"字形组合,控制凹陷内各次洼沉积格局;走滑断裂系统呈NNE向展布,主要发育于东西边界...  相似文献   
804.
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区盒8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观察、测温、测盐及组分分析等方法,厘定了流体包裹体的产状及气液比,结合埋藏史恢复了流体包裹体均-温度,并通过状态方程恢复储层古压力.研究表明,甲烷、饱和烃、CO2包裹体在愈合裂隙与石英加大边中均有发育,气液比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大逐渐降低.石英加大边中油气的捕...  相似文献   
805.
马剑  赵静  郭娟  马新慧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9):12382-12390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的高温超压含油气盆地,乐东区黄流组砂岩储层致密,成岩作用较强,气藏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气饱和度及异常高压的特点,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油气充注时的古流体信息,能够为油气成藏时间及成藏规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乐东10-1区黄流组砂岩样品进行镜下包裹体显微岩相学观察、包裹体类型与成分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测定等,研究黄流组砂岩储层的成岩特征及油气包裹体发育特征,结合其他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结果表明:乐东10-1区黄流组砂岩成岩先后顺序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方解石(白云石)胶结物;黄流组砂岩储层中包裹体比较发育,主要沿切穿石英颗粒及加大边微裂隙成带状分布、或碳酸岩胶结物中分布,以纯CH4、CH4和CO2的混合成分为主;砂岩成岩期后主要有两期天然气充注过程,与天然气伴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相差不大,LD10-1-A井黄流组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60-165 ℃和>175 ℃,这与该区生烃时间较晚、晚期流体持续充注以及晚期底辟幕式活动有关系,结合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及生烃史等分析,乐东10-1区黄流组油气成藏时间普遍较晚,主要为1.4 Ma±和0.9 Ma至今。  相似文献   
806.
为了弄清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侏罗系致密气富集高产区和不同层系间源储配置关系,充分利用地质、岩芯分析及测井新技术等资料,结合致密气储层“三品质”各因素的测井评价方法,有效采用主控因素手段对研究区致密层开展综合应用。研究表明,盆地库车拗陷侏罗系致密气中部构造高部位的储层品质、烃源岩品质和工程品质明显好于东西部,具备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烃源岩品质类型以Ⅰ、Ⅱ类为主;“三品质”对致密气富集高产起决定作用。通过测井、地质及工程等方面紧密结合来综合评价,为致密气有利区和压裂层优选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07.
基于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的成藏过程反演对含油气系统的持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储层定量荧光等技术和方法,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油水界面变迁,再结合生烃史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的油气成藏史。结果显示,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2期源自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油气充注,第Ⅰ期充注时间为7 Ma,表现为褐色低熟的轻-中质单一液相烃类包裹体;第Ⅱ期开始于2Ma,沙河街组烃源岩大量生烃,表现为浅蓝色荧光的中质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为主要成藏期。储层定量荧光样品QGF大多体现古油层荧光光谱特征,油藏规模较大,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油藏泄漏,形成现今3885 m典型的油水界面。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构造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时间匹配决定了研究区两期充注,后期为主的成藏特点。新构造运动后期,古油藏规模减小,形成了现今油藏格局。  相似文献   
808.
陕西黄龙地区富有机质泥岩在封闭体系下加氢前后的热模拟实验显示,加氢作用会对烃源岩饱和烃、芳烃的生成产生显著影响,作用阶段分别为200℃~400℃及400℃~500℃区间。在相对低温下,加氢作用会抑制饱和烃尤其是低碳数饱和烃的生成,而在高温下则会促进其生成。通过对加氢前后烃源岩演化各温度阶段烃类产物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加氢作用对烃源岩热演化的具体影响。有助于更精细地了解烃源岩演化过程和烃源岩在外界条件改变后的变化情况,为油气远景勘探和精细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