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3篇
系统科学   34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现状及发展   26篇
综合类   889篇
自然研究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Numerical modelling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mantle convection, flow in porous media, and geothermal heat transfer, has become quite common with the increase in computing and the availability o...  相似文献   
92.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shift-contagion in energy markets, testing whether linkages between returns in energy markets increase during crisis periods. The research presented herein demonstrates how common movement between energy markets increases due to (i) shift-contagion across energy markets, reflected by structural transmission of shocks across markets and (ii) larger common shocks operating through standard cross-market interdependences. A regime-switching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shift-contagion across energy markets. In the approach adopted herein, the occurrence of shift-contagion is endogenously estimated rather than being exogenously assig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ift-contagion has been a major feature of energy markets over the last decade. Evidence is presented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linkages between energy markets do not appear to be stable. These results are remarkably accurate for forecasting Brent and natural gas for horizons for up to 50 days. Conversely, for WTI (West Texas Intermediate oil) and coal, the model performs well only for forecasting very short horizons (up to 20 days). For all products, the model shows significant biases for long horizons.  相似文献   
93.
分析了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大柳塔井田用采矿疏水回灌潜水含水层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行性,并讨论了现场回灌试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井田疏水与回灌相结合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94.
吐蕃和南诏是唐朝初期建立于王朝西部和西南部的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通过接触、结盟和对抗等和与战的方式发展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经济上促进了双方经贸和贡赐的发展,政治上加强了南诏对吐蕃政治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上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民族关系上推动了滇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95.
利用自主设计建造的三维抽水试验装置,完成了多项潜水及承压水的抽水试验,获得了大量观测数据。试验发现:无论潜水还是承压水状态,抽水井附近观测井的水位变化,均具有距抽水井愈远愈高、愈近愈低的漏斗状分布,围绕抽水井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是显著的;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即每个观测井不同高度观测点的水位,均呈上高下低的特征,说明地下水具有由上到下的运动分量,地下水由周边的供水边界向抽水井聚集运移时,运动方向是下斜向的,潜水如此,承压水也如此。分析认为,这是水头压力与水体自身重力同时起作用的结果。由此推断,在抽水时,承压水含水层顶板靠近补给源具有强势水流通过。  相似文献   
96.
针对水源热泵抽灌对地温场的影响,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全耦合软件建立热渗耦合的数值计算三维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回灌量下地温场分布云图和不同回灌量下地温场的分布规律,得出单井回灌量越大热影响半径越大、同时热峰面向抽水井方向运移速度越快,达到热贯通时间越短;前期系统运行回灌井附近区域温度变化明显,后期系统运行对回灌井周边较远区域温度变化较影响明显;不同位置热运移规律均与渗流速度相关,影响半径基本与渗流速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97.
马景健  陈建生  彭靖  王超  赵智 《河南科学》2014,(11):2303-2308
以近十年的多时相Land 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从面积、变化率等方面对湖泊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达里湖流域临近四个雨量站的降雨量、蒸发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达里湖从2003—2013年湖面面积不断减小,面积由204.11 km2减小到180.02 km2,面积减少了24.09 km2,平均每年减少2.41 km2;近十年来,达里湖流域降雨量波动较大,但是没有明显减少趋势,流域蒸发量波动较小且远大于当地降雨量.分析达里湖流域湖泊面积变化与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显示,降雨量并非湖泊面积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蒸发量对湖泊面积变化影响较小.达里湖除接受降水补给外,还接受地下水的补给,且地下水可能并非来自当地降水.  相似文献   
98.
化学场对膨润土水力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处置库近场化学环境的基础上从化学场对膨润土的膨胀力影响、渗透性影响、体变特性影响及模型研究4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
曹丽华  陈娟  张忠园 《天津科技》2014,(10):10-12,17
针对含低浓度氨氮的废水再生回灌地下水中氨氮的深度处理问题,提出了沸石生物活性滤池工艺,并对工艺的启动、运行最佳参数及低温运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动态自然挂膜培养方式,约15,d,就能形成成熟硝化菌生物膜;正常运行时,最佳水力负荷1,m3/m2,h,气水比1∶1,对氨氮的平均去除效率为79.96%,出水氨氮满足地表回灌水质要求(1,mg/L);在冬季低温时,虽然可通过降低进水流量来增大去除率,但增幅有限,低温仍是限制氨氮去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掌握不同深度剖面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毒死蜱吸附程度的关系,全面准确地评价毒死蜱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及其对地下水污染风险。【方法】采用批量吸附实验考察南北方3个不同农业区(常州、天津和寿光)不同深度剖面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特征,并使用Linear模型、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等温数据进行拟合,同时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吸附规律(R~2=0.95~0.99),常州表层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速率最低。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对土壤吸附毒死蜱的动力学进行拟合(R~2=0.93~0.99),3个研究区表层土壤对毒死蜱容量均明显高于下层土壤。毒死蜱对3个研究区地下水的污染风险为常州寿光天津。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能力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其次是矿物含量。【结论】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是一种快吸附慢平衡过程;研究所得的线性回归方程能被用于估算风险评价中的相关指标值,可为毒死蜱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价中相关指标值的获得提供简单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