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8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王素青 《潍坊学院学报》2007,7(2):80-83,103
简要介绍了两亲分子聚集体的分类,主要从微乳液的增效作用、胶束增溶及反胶团萃取技术等方面讨论了两亲分子聚集体在化学分析与分离技术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聚集体化学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有机胺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了其部分分子力常数的简化计算。  相似文献   
73.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12%;复合体系运移全程距离后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损失率分别达到了92%、42.8%和31%,损失量都较为显著。复合体系的化学剂主要损失在注入井附近地层中,且这部分损失主要为"无效损耗",对采收率的贡献值有限。化学剂的损失导致复合驱的驱油效果也逐步降低。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实际的有效作用距离仅为前20%距离,因而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对20%井距之后的水驱残余油的进一步启动则是三元复合驱发展的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74.
以辽河油田齐40区块蒸汽驱试验区为背景,在实验室进行了10 m长天然油砂填砂管单管及不同渗透率级差双管模型驱油实验,以实际生产可实施的二氧化碳-蒸汽交替频率,研究了蒸汽驱后二氧化碳-表活剂-蒸汽复合驱的最佳复合段塞尺寸、二氧化碳-蒸汽最优交替比例以及复合驱对非均质油层渗透率级差的适应性,优化了二氧化碳-表活性剂辅助蒸汽驱的驱替方式。结果表明:在设定的实验条件下,蒸汽驱后二氧化碳-活性剂-蒸汽复合驱中,二氧化碳-蒸汽最优交替比例为1∶1,且现场注汽生产每2周交替1次为佳;活性剂-二氧化碳复合段塞以0.3 PV为宜;非均质模型渗透率级差在1~4.29范围内,采用二氧化碳活性剂蒸汽复合驱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非均质油层蒸汽驱后的采收率,是蒸汽驱后期开采稠油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5.
针对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困难的问题,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微电泳仪研究了一种水溶性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岩石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和对岩石颗粒表面电性的影响规律,选用长庆油田长6地层的岩心,评价了该处理剂的抑制黏土膨胀效果及降压增注能力。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在岩心颗粒表面的吸附等温线遵循Langmuir吸附规律,与岩心颗粒之间的静电引力较大。吸附后,使岩石表面电势减弱,减弱了黏土的膨胀,对黏土颗粒的运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能够降低注入水对岩心渗透性的伤害程度,明显提高低渗透油藏注水效率。  相似文献   
76.
混合磷酸酯的表面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混合磷酸酯的表面活性,得出各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和临界胶束浓度时的表面张力.结果表明,MAPDAP为7030时混合体系表面活性最优;AP、PE含量低于3%时有利于混合体系表面活性的提高;pH值在5.5~8.5范围内,对体系的表面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7.
以轻烧白云石粉料和氨水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级氢氧化镁。通过SEM和XRD表征方法,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氨水添加量对氢氧化镁晶体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温度为180℃时晶体的生长方向发生改变,极性较弱的[001]面对应的衍射峰增强;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制得的氢氧化镁分散性较好;以弱电解质氨水做沉淀剂,随着氨水添加量的增加,氢氧化镁的颗粒大小变得更加均匀,当镁离子和氨水的物质的量比为3∶7时颗粒大小最均匀。  相似文献   
78.
以聚丙二醇(PPG)为原料,经氯磺酸磺化,再用氢氧化钠中和,得到Bola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丙二醇二硫酸盐.考察了反应物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转化率及产物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n(HSO3Cl):n(PPG)=2.04:1,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25h(其中滴液时间1.5h);中和反应的温度为50℃.在此反应条件下,醇转化率为94.60%,Bola型硫酸酯质量分数为82.35%.用IR、MS对此表面活性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此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胶柬浓度ccmc.  相似文献   
79.
本文在pH=7.2,离子强度为2.0×10~(-3)mol·dm~(-3)的条件下,测定了十二烷基笨磺酸钠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在海泡石上的吸附等温线,并讨论了它的吸附特性。根据吸附等温线计算了标准偏摩尔熵变和标准偏摩尔焓变随吸附量变化的数值,同时根据其变化规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在海泡石表面上形成半胶团结构的基本形貌和条件。  相似文献   
80.
泡沫分离技术及其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沫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与净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本文就泡沫分离技术的机理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国内外泡沫分离的技术现状和泡沫分离建立数学模型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