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7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257篇
系统科学   189篇
丛书文集   135篇
教育与普及   2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7篇
综合类   521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首先建立高速运动目标宽带雷达回波模型,分析了高速运动对目标一维距离像的影响,针对其回波是调频斜率相同的多分量LFM信号的特点,提出利用自适应短时傅立叶变换的方法获得一维瞬时距离像,消除了高速运动目标距离压缩中的色散效应,经过运动补偿和横向分辨,最终获得目标清晰的二维像.和传统速度补偿方法相比,有效减小了运算量,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2.
高压输电塔线体系风致非线性振动气弹模型风洞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边界层风洞气弹模型试验的方法,对高压输电塔线耦联体系的风振响应进行了试验研究,首次在风洞中重现了输电塔线体系倒塔破坏现象.研究表明:在紊流风场中,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的风致振动呈现较强的非线性振动特征,随风速增加,非线性振动程度加剧,且输电塔结构振动呈现出混沌振动特征;由于输电线与绝缘子振动的影响,塔线体系中输电塔高阶模态的振动非常显著,且随风速增加,高阶模态的能量甚至强于低阶模态的能量;导地线与绝缘子对输电塔结构的影响随风速增加而增强.塔线体系的风振响应计算需考虑高阶模态的影响.结构设计时,需合理考虑大风时导地线与绝缘子的非线性振动对输电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通过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1/15模型风洞,按破坏喷口涡流(噪声源)、收集口反馈以及驻室结构三种极限状况,对风洞中的低频颤振现象开展试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状况下声压频谱、压力脉动系数及低频颤振现象主要频率随风速的迁移,更加认清产生低频颤振的机理.对于本模型风洞来讲,产生低频颤振的耦合因素主要是:喷口剪切层涡流激发了驻室Helmholtz共振;喷口剪切层涡流频率与全回路声学模态发生耦合;涡流剪切层及其收集口尖劈反馈共振,构成气流自激系统.  相似文献   
994.
云南头寨滑坡全程流体动力学机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云南昭通头寨沟于1991年9月23日突然发生大型高速滑坡,总方量约1 800×104 m3的滑体高速下滑,在2~3 min的时间内冲入盘河.文中用流体动力学理论分析了头寨滑坡全程各个活动阶段的动力学机理,并得出了几点结论.启程阶段由于孔隙水压力及水汽垫层的共同作用,使作用在滑动面上的有效应力显著降低,从而导致滑带土抗剪强度减小;近程阶段高速飞行的滑坡体会产生机翼效应,使滑体势能更多地转化为动能,高速滑体可越过小山包且凌空飞行时间更长,飞行距离更远;远程阶段高速运动的碎屑体与周围空气之间产生复杂的空气动力学现象.产生的高速运动的垂直向上的气流和旋转向前的高速涡流的共同作用是碎屑流高速远程运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了回火态W6Mo5Cr4V2高速钢刀具在超低温温度场中发生相变。占高速钢体积百分数最大的回火马内体脱溶出细小、弥散的碳化物颗粒,残留奥氏体也相继发生马氏体转变,最后残留2%左右。试验表明,超低温处理后的高速钢刀具的机械性能进一步增加,特别是耐磨性能显著提高,延长了高速钢刀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96.
陈龙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0):12-12,18
本文笔者在使用红外仪的过程中发现利用红外技术可以确定煤田火区的进凤区域和出风区域;可以估算煤田火区的燃烧面积,另外还可通过相似比还原红外成像的真实温度。  相似文献   
997.
长庆靖边下古生界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庆靖边下古生界气藏的储层非均性问题,采用地层系数非均质概率统计分析方法,结合试井分析认识,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描述和深入评价,并对储层非均质与压力传播速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系数变异系数、级差以及均方差均表明储层渗透率非均质非常严重;储层渗透率越高,压力传播越快,压力响应越大,随着孔隙度增加,压力传播速度减少。这类问题的解决具有实际意义,能够直接指导气田开发层位的选定和并网调整。  相似文献   
998.
Auroral substorm response to solar wind pressure shoc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wo cases of auroral substorms have been studied with the Polar UVI data, which were associated with solar wind pressure shock arriving at the Earth. The global aurora activities started about 1–2 min after pressure shocks arrived at dayside magnetopause, then nightside auroras intensified rapidly 3–4 min later, with auroral substorm onset. The observations in synchronous orbit indicated that the compressing effects on magnetosphere were observed in their corresponding sites about 2 min after the pressure shocks impulse magnetopause. We propose that the auroral intensification and substorm onset possibly result from hydromagnetic wave produced by the pressure shock. The fast-mode wave propagates across the magnetotail lobes with higher local Alfven velocity, magnetotail was compressed rapidly and strong lobe field and cross-tail current were built in about 1–2 min, and furthermore the substorm was triggered due to an instability in current sheet.  相似文献   
999.
Ulysses has been the first spacecraft to explore the high latitudinal regions of the heliosphere till now. During its first rapid pole-to-pole transit from September 1994 to June 1995, Ulysses observed a fast speed flow with magnitude reaching 700—800 km/s at high latitudinal region except 20°area near the ecliptic plane where the velocity is 300—400 km/s. The observations also showed a sudden jump of the velocity across the two regions. In this not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presentative observations of the solar magnetic field and K-coronal polarized brightness, the large-scale solar wind structure mentioned above is reproduced by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MHD model.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Ulysses observations. 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magnetic field and plasma number density on the solar source surfa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overning this structure. Furthermore, the three-dimensional MHD model used here has a robust ability to simulate this kind of large-scale wind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000.
水工混凝土的受力状态与磨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分析在高速含沙水流冲击作用下 ,水工混凝土表面受力状况与磨损的关系。水工混凝土壁面在不同冲击条件下 ,由于受力状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磨损机制 ,小角度冲击 ,表面切应力起主要作用 ,磨损类似于塑性材料的表面划伤机制 ,磨损相对较轻 ,可以用合适的数学模型描述。随着冲击角度的增大 ,接触表面的拉应力逐渐起主要作用 ,磨损最终呈现脆性材料的压印破坏机制 ,磨损过程较为复杂 ,磨损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