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44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布设注水孔、埋设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浸水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布设注水孔,试坑内水分扩散存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由试坑中心向两侧扩散的特点,湿润锋扩散形态比较复杂;浸水52 d,试坑内探井全断面基本达到饱和含水率,注水孔的布设节省了大量的试验时间与费用。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基本可以分为4个阶段:初期含水率平稳段;含水率增长、变化段;饱和含水率稳定延续段;末期含水率小幅减小变化段。  相似文献   
62.
通过梳理湿陷性黄土成因及各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结合黄韩侯铁路房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工程实例,以技术经济分析方式得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房屋地基处理的一般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房屋的修建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3.
基于塑性理论,推导出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本构模型,给出其矩阵表达式.基于ADINA分析软件,开发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本构模型,给出湿陷性黄土湿陷本构模型开发方法及步骤.结合工程案例进行湿陷变形计算和固结分析,并用实测结果与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模拟值进行比较.结果说明,该湿陷本构模型用于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分析和湿陷变形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4.
黑方台自1968年以来共发生滑坡200余次,已发生的黄土滑坡中,多数滑坡后缘发育有黄土洞穴。黄土洞穴不仅使地表水快速入渗,同时也影响黄土斜坡的稳定性。通过现场调查与室内实验,并结合多期影像对比,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黄土洞穴发育特征、类型和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主要分为冲蚀型、潜蚀型和湿陷型且沿台塬边缘分布;黄土洞穴的发育主要受到灌溉水、裂缝和黄土崩解性影响。灌溉水沿裂缝等优势通道下渗可在局部形成小型洞穴,裂缝部位含水率明显较大。党川3#滑坡裂缝沿滑坡边缘分布,裂缝走向与黄土洞穴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该研究可为黄土洞穴发育与滑坡防治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65.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土地区,由于黄土特有的湿陷性导致的路基病害主要有路堤陷穴、下沉、路堤冲蚀及路堑坡面坍塌等.本文对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及处理措施,为T程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6.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67.
黄土微观结构特征定量研究及其在工程地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不同类型黄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SEM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黄土微观结构中结构单元体大小-形态分布、孔隙特征等结构要素定量评价指标,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几种黄土在不同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地震灾区黄土受地震破坏和未受破坏的黄土微结构形貌进行了定量处理,分析较好地解释了黄土工程地震性质.  相似文献   
68.
Quaternary scientists in China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ur knowledge of loes s deposition as well as our understanding of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a l changes over the past 2.5 million years. It is recognized that loess is o f aeolian origin with loess forming dust continuously deposited. It is also bel ieved that grain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arbon isotopes and fossil asse mblages in loess deposits are good proxy indicators of paleomonsoon climate and paleovegetation changes over the past 2.5 million years. Chinese loess is regar ded as one of the best terrestrial archive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s during the Quaternary.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loess deposits and their recor d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ids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gives scientific backing for the project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tor 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69.
侯刚 《太原科技》2006,(3):84-86
通过对黄土隧道的现场施工,重点论述了在隧道施工中针对湿陷性黄土这一特殊地质情况而采用的相应基础处理、洞口施工、初期支护、监测等工序中需要注意的施工要点和方法,阐明了针对黄土隧道群的施工技术和要点。  相似文献   
70.
从河谷选线、地质不良地段选线、越岭选线和水库岸边选线4个方面,介绍了在黄土丘陵区铁路选线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