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0篇
系统科学   46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66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31.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通过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的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从要素贡献度的视角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由资本拉动和劳动供给构成的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偏低,但不同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偏低的原因并不相同。在供给侧改革下,中国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对三大经济区域采取不同策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732.
郭将  张赢 《科技与经济》2023,36(5):101-105
通过测算2011—2020年省级地区的资源错配方向发现,落后地区的资源配置过度,而发达地区处于资源配置不足的状态,因此要素市场一体化意在改善资源错配的现状,提高落后地区边际生产率,并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先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基于我国2008—2019年30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验证该理论假说,结果表明,要素市场一体化在促进先进地区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有助于通过要素的流出对落后地区产生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分析显示,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提高是要素市场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  相似文献   
733.
受各储层段岩性、物性以及开采过程中各层段地层压力与流体物性差异等因素影响,多层油藏在采用合注合采开发时,始终存在层与层之间相互制约和干扰的问题。不恰当的注水开发模式会导致各层吸水能力、出油状况及水淹程度差异加剧,生产动态上表现出较大的层间矛盾,从而影响各层段和油藏整体的均衡动用及最终采收率。目前定义的多种层间干扰系数能定量表征层间干扰现象,但其物理内涵与实际注水开发渗流过程不符。针对前期层间干扰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海上某油田典型多层油藏X为例,结合室内实验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剖析了多层合采早期实验测试及理论研究中存在层间干扰的根源和实质,确定了分段测试与整体测试之间表现出的层间干扰实质是油藏压力场与渗流场的非均衡性所致,并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研究成果,建立了考虑层间干扰的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层间干扰实质的层间矛盾定量评价及油井产能计算新方法更符合油藏实际情况,为多层油藏合注合采产能的预测及降低层间干扰对实际生产效果影响的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4.
准确预测致密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是压裂效果评价和优化设计的关键环节。现有的产能预测方法,引入了过多的假设和简化,很难全面反映致密储层流体多尺度的运移机理和复杂物理过程,导致产能预测误差较大。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致密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已收集的地质、压裂水平井产能及钻完井等多类型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直接挖掘数据内部规律,建立产能预测模型。此外,为解决常规机器学习模型的“黑盒子”问题,还利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方法对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全局和局部解释,分析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增加了模型的可信性和透明度。以苏里格气田苏东示范区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与油气藏数值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提高了产能预测的精度,而且缩短了建模周期,加快了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735.
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自发渗吸过程时间归一化处理方法研究进展,从渗吸作用原理出发,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修正扩展形式;同时,基于岩芯尺度经验和理论归一化模型,深入分析了现场应用中适用性及存在的问题,详细总结并归纳了具有代表性的无因次模型及其边界约束条件。结果表明:(1) 毛管力和重力是渗吸的主要作用机制,多数致密油藏渗吸过程受两者混合机制控制;(2) 对于致密孔隙介质,岩芯时间标度归一化模型结果和实际油藏最终收敛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无关性较强,预测失准;(3) 利用带压渗吸时间标度归一化模型可建立岩芯尺度与油藏尺度焖井渗吸时间之间的关系。因此,基于不同控制机制的修正标度解析方程,建立适合致密储层不同介质渗吸时间标度归一化模型,对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动态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判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的关键要素,不仅直接代表了自然环境条件下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还体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水平。本文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模型(CASA模型),利用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其他气象数据,对月、季节、年尺度上的广西植被NPP的空间变化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气象因子和地形地貌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广西整体区域的植被NPP平均值为880.56 g C·m-2·a-1,植被NPP空间分布呈内陆中心向四周递增、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增的特点。月植被NPP在时间序列上总体呈现正弦曲线的变化特征,1-8月的植被NPP呈上升趋势,在8月达到峰值,而且9月仍然维持较高值;之后至12月,植被NPP逐步下降。广西植被NPP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的植被NPP整体最低,区域差异性不突出;夏季的植被NPP整体最高,区域差异性突出。常绿阔叶和混交林分布面积广且其光能利用率较大,对广西植被NPP贡献较大。从月尺度上来看,月植被NPP与月累计降水量主要呈负相关关系,与月平均气温主要呈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气温与月植被NPP的偏相关性比月累计降水显著,月平均气温是广西月植被NPP的主要影响因子。在中海拔地区(700-1 300 m),植被NPP并不受喀斯特地质环境背景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相差不大且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趋于稳定。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分析广西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为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评估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37.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不同修复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选择2011年营造的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2013年、2015年、2019年和2021年的4次林分生物量测定,研究3种修复林分生物量、定期平均净生产力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 3种修复林分生物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不同林分、不同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但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2) 3种林分在2013-2021年的林分定期年平均净生产力以PDOP最高(8.68 t/hm2),PAFP最低(2.36 t/hm2),MADP (5.09 t/hm2)介于两者之间;3种修复林分在2015-2019年、2019-2021年和2013-2021年的林分定期平均净生产力均存在显著差异,PDOP显著高于MADP和PAFP,MADP显著高于PAFP(P<0.05);采用豆科固氮树种修复10 a的林分净生产力达到甚至超过了岩溶顶极、次顶极森林乔木层的净生产力,PAFP、MADP和PDOP在2019-2021年平均净生产力比2015-2019年分别提高53.65%、113.32%和38.36%,实现了岩溶石漠化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快速修复和提升。(3) PAFP林分树叶的年平均净生产力非常低,仅为0.08 t/hm2,分别占PDOP (0.62 t/hm2)的12.90%和MADP (0.30 t/hm2)的26.67%,这是随着时间推移PAFP逐渐衰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8.
本文基于已有文献,介绍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合作与开发计划的经济影响评估。它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通过分解一个经济体的多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从而估算大学教育和研究活动对GDP增长的贡献。文章的最后简要总结经济影响评估的优势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39.
林业碳汇提升的主要原理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大气CO2含量、缓解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林业碳汇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独特的作用。林业碳汇不仅是森林碳汇,林产品碳汇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林业碳汇潜力提升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和全产业链林产品碳汇的调控过程,主要包括无机碳的植物固定(光合过程、净生产力等)、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固定(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分解与黏土固定)、林产品碳的固持(林产品产量、木材转换效率、种类和使用寿命等)等3方面的调控原理。笔者从森林碳汇和林产品碳汇两个维度阐述了提升林业碳汇的主要原理、方法或途径。提升林业碳汇潜力的主要途径包括:①通过适地适树、适钙适树人工造林,以增加森林面积;②以完善森林经营措施来增加森林净生产力;③利用矿质黏土对有机碳的保护来增加森林土壤碳汇;④提升林产品产量和改进林产品用途以增加其寿命。在全球尺度上,增加森林面积或提高森林净生产力3.4%,或用可再生能源替换薪炭木材,再将薪炭木材用于制造锯材和人造板,都可以连续30 a每年增加1 Pg的碳汇量。减少全球森林火灾面积1/4或增加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0.23%,也可以增加碳汇1 Pg。此外,林业固碳还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  相似文献   
740.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湖南果园汽车改装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其要素组合方式中的若干现象,讨论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快湖南汽车工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