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6篇
系统科学   34篇
丛书文集   34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2039篇
自然研究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拱的挠度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拱的平衡微分方程受变形影响的研究,推导出抛物线无铰拱的挠度理论计算公式,并与弹性理论的计算结果比较,说明变形对大跨径拱桥的内力影响不可忽视。对于大跨径拱桥,弹性理论计算已不能正确反映拱结构真实受力情况,应按挠度理论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2.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source rocks. Through examin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errigenous rock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 sedimentary basin can be modeled. The Turpan Basin belongs to a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 and its source rocks are derived from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相似文献   
13.
国外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国外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发展的趋势,即单目标模型向多目标模型发展,模拟与优化模型相结合,以及不确定性和模糊优化模型的建立.建议开发多目标、多层次、多用户、群决策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系统,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科学管理实践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东部"走廊域"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横穿柴达木盆地东部的“走廊域”剖面地表地质、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在东昆仑构造带与南祁连构造带之间,包括巴颜喀拉地块北缘,柴达木地块和祁连地块南缘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柴达木地块内则包括了昆中构造带、昆北构造带和柴达木盆地3个二级构造单元。受东昆仑构造带和南祁连构造带相向挤压作用,柴达木盆地东部持续沉降,但由于具有稳定的花岗质基底,盆地坳陷幅度较小,且断裂及褶皱构造不发育。由此造就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中新生代地层厚度小,烃源岩不发育,构造圈闭缺乏,除第四系天然气外,中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资源前景受到极大限制。  相似文献   
15.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原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以DEM数据及其存取系统为依托,以流域分级理论为依据,将坡面、小流域、区域、全流域四个层次的模型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流域整体模型.文中提出了不同层次模型之间的联系途径和整合方法,探讨了模型框架、参数提取、模型计算原理方面的技术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建立的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可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模拟流域上任意空间点的水沙量、水沙过程以及非点源污染物的扩散过程和结果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半刚性基层施工弯沉检测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庆地区大量实测资料 ,对影响半刚性基层弯沉变异性的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实际需要 ,对施工期实测弯沉的龄期与养生温度的影响进行了修正 ,得出可用于施工检测的弯沉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7.
公婆泉群位于北山中部,可分为:北、南两带。南带为弧后盆地玄武岩-安山岩组合,北带为岛弧火山岩组合,西段窑洞努如为火山角砾岩和熔火山角砾岩组合,中段公婆泉一带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粗面岩组合,东段东七一山地区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公婆泉群是中-晚志留世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与塔里木-中朝板块的产物。岛弧西段窑洞努如位于近大陆或者在水下陆壳。公婆泉位于近海沟陆壳,而东七一山则远离海沟,是在洋壳的基础上发育的。说明塔里木-中朝板块是一个统一的板块,同时在早古生代存在哈萨克斯坦板块向塔里木-中朝板块的俯冲。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范围内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用更有效的方法勘探油气藏已成为必然。作者引入系统论的方法,在研究了松辽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盆地构造、盆地沉积、热史等盆地流体动力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势及流体压力计算、新增剩余压力计算模型、古流体压力恢复等恢复古沉积环境及流体动力研究的计算模型。在动态研究油气藏方面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扶余油层与萨尔图油层中有机包裹体有较大差异。扶余油层中有机包裹体量多 ,个体大 ,早期和晚期有机包裹体发出强的黄色荧光 ;萨尔图油层有机包裹体丰度不高 ,个体都较小 ,早期和晚期有机包裹体发出弱的浅黄色荧光。这说明萨尔图油层的烃类成熟度比扶余油层的烃类成熟度高。海坨子构造主要发生过两次成藏过程 ,早期在嫩江期末 ,晚期发生在明水期末至第三纪。扶余油层和萨尔图油层的油气来源不同 ,前者油气主要来自海坨子构造青一段烃源岩 ,后者主要来自乾安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20.
As the third summary report of ODP Leg 184 to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 SCS basin. A multi-proxy approach, involving geochemistry, micropale-ontology, pollen and other analyses, was adopted for reconstruct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eries of paleo-climate events especially at 8, 3.2, 2.2 and 0.4 Ma. The new record indicates similar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nd South Asian monsoons, with an enhanced winter monsoon over East Asia being the major difference. The rich spectrums of monsoon variability from the southern SCS also reveal othe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low latitude ocean. Evidence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SCS includes the hemipelagic Oligocene sediments, implying the existence of deep water environments during the early seafloor spreading stage of the SCS basin. The four major unconformities and some remarkabl ediagenetic features in upper Oligocene deposits indicate the strongest tectonic events in the region. From a careful comparison of lithologies and sedimentation rates,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minent differences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CS were established only by ~3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