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18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622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11.
【目的】探究三江平原湿地水文因子与湿地植被群落类型的关系以及水位梯度与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耦合关系,分析水文情势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为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选取水位梯度明显的9条样线共90个样点数据,建立以物种为横坐标、样点为纵坐标的21×90的矩阵。采用PC-ORD 5对矩阵数据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群落类型与水位梯度的关系,使用CANOCO 5对矩阵数据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探究湿地植被群落分布与水位梯度的关系。最后利用Origin 2018对典型湿地植被的株高及生物量与水位数据进行高斯拟合,探究水文梯度变化对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TWINSPAN结果显示,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可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群丛类型沿水文梯度的变化体现了植被类型由湿生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的变化趋势,表明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样地DCA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植被群丛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主要受水位梯度的影响。物种DCA排序结果显示,湿生植被、湿中生植被、旱生植被在排序图上均有明显的分布范围和界限,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位梯度。高斯拟合结果表明,3种典型湿地植被的高度和生物量随水位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的最适水位生态幅分别为:[4.46 cm,20.04 cm]、[8.30 cm,28.40 cm]和[40.87 cm,48.71 cm],3种湿地植被的高度及生物量对应最大水位排序均为:小叶章<毛果苔草<漂筏苔草,此结果与分类和排序结果相符合。小叶章的高度及生物量对水位梯度的变化最敏感。【结论】水位梯度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类型与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优势种的分布体现了所属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并且具有指示生境的作用。水位梯度对湿地植被的生态特征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湿地植被对淹水水位适应性的差异导致其最适水位生态幅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2.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它具有运行费用低、去污效果好、易于维护、可缓冲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等优点,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叙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概念、分类、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对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人工湿地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今后深化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3.
Zhang  Yun  Kong  Zhaochen  Ni  Jian  Yan  Shun  Yang  ZhenJi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8,53(7):1049-1061
This paper presents a multi-proxy reconstruction of the climate change in Caotanhu wetland using pollen, phytolith and charcoal records, and the data of loss of ignition (LOI),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susceptibility. Results reveal that between 4550 and 2500 cal. a BP, a dry climatic condition was not favorabl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peat. Since 2500 cal. a BP, the climate became humid and the wetland developed with abundant freshwater aquatic plants, which contributed to peat accumulation. Never-theless, alternate periods of rain and dry climate occurred during that period. Between 2500 and 1810 cal. a BP (550 BC-140 AD), the climate was more humid than at present. A lot of emerged plants, such as Phragmites, Typha and Sparganium, and freshwater green algae grew in the wetland which was sur-rounded by desert-steppe vegetation composed mainly of Chenopodiaceae, Artemisia, Compositae and Thalictrum. However, from 1810 to 1160 cal. a BP (140--790 AD), the water level started to decrease and hydrophyte species reduced greatly, but some Phragmites still grew in the wetland and around it was desert vegetation with high proportion of Chenopodiaceae and Artemisia. Then from 1160 to 650 a BP (790--1300 AD), it entered a period of desert-steppe with abundant mesic and xerophytic plants. And a lot of aquatic plants prevailed in the wetland. Here, what is noticeable is that percentages of arboreal pollen, consisting mainly of Betula and Picea, increased greatly and reached a maximal value of 27.2%, in which, Betula percentages rose to 23.2%. Hence, it is reasonable to conclude that Betula grew in the highland of the wetland, or Picea timberline shifted downward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percentages of Betula and Picea pollen, which were transported into the wetland by flood or wind. But since 650 cal. a BP, desert vegetation prevailed around the wetland again with dominant Chenopodiaceae and Artemisia, and the climate was similar to modern one. Despite some aquatic plants still growing in the wetland at  相似文献   
114.
温州滩涂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干扰不断加剧,且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管理措施,使得鸟类栖息地破坏严重,滩涂湿地污染加剧;外来种互花米草的入侵也对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影响。针对温州滩涂湿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恢复对策:不断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科学围垦;加强对外来入侵种的监测和控制;加快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严格管理滩涂湿地,加强污染控制,开展生态治理,增强保护意识等。以切实保护温州滩涂湿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持续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15.
黄河的综合治理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为西北和华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黄河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经过几千年的治理,黄河已经成了一条人工控制的河流.然而,黄河仍然面临侵蚀严重、河床不稳定、水体污染以及生态脆弱等诸多问题.笔者依据河流综合治理的原则,为达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目标,提出了控制沟道下切、增阻降速、建设通河湖泊湿地和控制点源污染等综合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16.
膨胀蛭石用于人工湿地去除氮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模拟上向流人工湿地的方法研究了系统运行参数对膨胀蛭石去除氮、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蛭石的吸附作用在运行前期对氮、磷的去除起主要作用,在运行后期,氮、磷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挂膜膨胀蛭石较未挂膜膨胀蛭石对氮、磷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9.8%,9.5%;膨胀蛭石人工湿地中TN,TP的进水质量浓度在0~100 mg/L,0~8 mg/L范围内时,其去除率随进水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进水质量浓度超过这个范围时,填料的吸附作用降低,生物膜的降解作用增强.膨胀蛭石是一种性能优异的人工湿地填料,对其进行人工挂膜可有效增强其去除氮、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春市用水量、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质日益恶化,可利用水资源更加短缺。本文根据对长春市水污染处理现状的分析,指出了长春市污水处理中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长春市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8.
文章以SPOT-5卫星影像为源数据,借助ERDASI MAGINE和Arc/INFO软件,探讨了RS和GIS技术在湿地识别、分类及制图方面的应用;运用4种融合方法对源数据做融合处理,利用比值法融合后的图像进行计算机监督分类,实现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绘制出巢湖湿地专题图,统计各类湿地的面积;对研究区各类湿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作了简单分析,并就巢湖周边资源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9.
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湖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构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来进行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试验,结果表明,在0.64 m.d-1的高水力负荷条件下,分别具有3种植物(茭白、水葱和鸢尾)的人工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有机污染物COD、NH4+-N、NO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29.2%~39.1%、37.5%~47.2%、70.3%~74.9%、48.6%~59.1%、和54.6%~57.3%).有植物的人工湿地系统与无植物的空白湿地系统相比较,尽管对COD和NO3--N的去除率差异不显著,但对NH4+-N、TN和TP的去除率都是有植物的人工湿地系统显著好于无植物的空白湿地系统,证明植物对人工湿地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0.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并对其优越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人工湿地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