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0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50篇
教育与普及   4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05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1.
陕北黄土高原臭柏群落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认为臭柏群落进展演替是在活动基质(流沙)上开始,终止于固定基质,其实质是在臭柏群落作用下,基质物理和化学特征以及水条件向着有利于植物生活的方向发展。在逆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对基质作用微弱,水条件变劣,耐旱的微观植物群落起着主导作用。整个演替过程,是植物群落作用下土壤性的内因动态演替。  相似文献   
112.
路基本体与基床施工质量的好坏,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关键,其填筑分层、摊铺碾压又是重要环节。文章围绕北同蒲增建二线工程DK227 800—DK228 650段的施工,从土质结构特征、检测方式与指标选定到施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供类同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3.
通过对神延铁路羊马河隧道DK437 600~DK437 682长82m、七楞山隧道DK428 550~DK428 471长79m的软塑状黄土、羊马河隧道DK438 349~ 380长31m土质隧道塌方段的施工,总结了小管棚结合管桩快速通过软塑状土质隧道及土质隧道塌方地段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14.
文章针对大同矿区两硬条件下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发生的垮架事故,根据支架—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实现安全开采的有效技术与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15.
结合郑西客运专线函谷关隧道施工情况,简述了特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的施工原则、施工方法以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6.
利用强夯法处理地基是工程建设中常用方法之一,但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其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山东莱城电厂-储灰场坝基属湿陷性黄土,采用了强夯法处理,并进行了大量的检测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7.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复杂系统脆性仿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复杂系统研究是当前的热点,脆性是复杂系统的一个基本属性.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当一个子系统遭受足够大的打击而崩溃时,整个系统将会崩溃.元胞自动机是一个离散的动力学系统,它可以用来仿真复杂系统的行为.文章应用元胞自动机对复杂社会系统的脆性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说明传染病扩散对其它社会子系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复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传染病的大规模扩散会使社会混乱,进而得出它具有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8.
宁夏同心黄土湿陷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夏同心黄土为研究对象,初始含水量、干密度、自重压力、超固结比为因素,设计正交实验方案进行了黄土的湿陷性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湿陷系数随初始含水量、干密度、自重压力、超固结比的增大而减小;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初始含水量、超固结比、干密度和自重压力,初始含水量和超固结比是影响黄土湿陷性的重要因素.在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以初始含水量为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发现湿陷系数与初始含水量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并得到拟合关系式,对当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9.
Knowledge of seasonal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facing Quaternary paleoclimatic studies and estimating seasonal climate change is difficult,especially changes such as seasonal length on glacial-interglacial timescales.The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from seasonal land snail shells provides the potential to reveal seasonal climatic features.Two modern land snail species,cold-aridiphilous Pupilla aeoli and thermo-humidiphilous Punctum orphana,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in 18 localities across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spanning 11 degrees of longitude and covering a range of 1000 km2.The duration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temperature ≥10℃) was shorter(202 ± 6 d) in the eastern Loess Plateau compared with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162 ±7 d).The δ13C of P.aeoli shells was ?9.1‰ to ?4.7‰ and ?5.0‰ to 0.3‰ for δ18O.For P.orphana,the δ13C ranged from ?9.1‰ to ?1.9‰ and ?8.9‰ to ?2.9‰ for δ18O.Both the δ13C and δ18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nail species were reduced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2.8‰ to 0.2 ± 1.1‰ for δ13C and 4.7‰ to 2.9 ± 1.3‰ for δ18O).These isotopic differences roughly reflect the difference in the growing season length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Loess Plateau indicating that the duration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 shortens by 15 d or 19 d if the difference decreases by 1‰ in δ13C or δ18O,respectively.Thus,the difference in δ13C and δ18O between both snail species can be used to reveal the length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 in the past.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the length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s from the Xifeng region during the last 75 ka was reconstructed.During the mid-Holocene(8-3 ka),the mean isotopic difference from both snail species reached maximum values of 2.6 ± 0.7‰ and 2.1 ± 1.4‰ for δ13C and δ18O,respectively.This was followed by MIS 3 that ranged from 2.5 ± 0.4‰ for δ13C and 1.6 ± 0.8‰ for δ18O.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changed by only 0.2‰ and 0.4‰ for δ13C and δ18O,respectively.Therefore,we estimate that the duration of the snail growing seasons to be ~200 ± 10 d during the mid-Holocene,190 ± 6 d in MIS 3 and 160 ± 3 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相似文献   
120.
以"5.12"地震重灾县———青川县(青川生命线道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产生崩塌及影响其稳定性的9个因素为评价因子,将崩塌危险度分为无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4个等级,建立了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法的崩塌危险度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青川生命线道路沿线崩塌灾害点进行评价,将此评价结果与经典灰色聚类法所得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法的崩塌危险度评价模型所得的评价结果比经典灰色聚类法所得的评级结果更接近于现场专家勘查结果。由此可见,采用这种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法的评价模型对崩塌危险度进行快速、科学、有效地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