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22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Zhang  XiaoRan  Shi  RenDeng  Huang  QiShuai  Liu  DeLiang  Cidan  SuoLang  Yang  JingSui  Ding  Lin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0,55(32):3694-3702
High-pressure mafic granulites with a peak mineral assemblage of garnet + clinopyroxene + rutile + quartz were found in the Amdo basement, central Tibet. Two kinds of symplectites were identified that are composed of orthopyroxene + plagioclase ± spinel and hornblende + plagioclase around garnet, which were interpreted to develop during the retrogressing stages in the granulites. P-T estimates suggested that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were about 860–920°C and 1.46–1.56 GPa, which retrogressed from post-peak phase at 820–890°C and 0.88–1.15 GPa to amphibolite facies at 550–670°C and 0.52–0.65 GPa. These three stages define a clockwise P-T path with near-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and cooling following the peak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This suggests that the Amdo granulites underwent an initial subduction to a deep crustal level of ~50 km and then were rapidly exhumed to a shallow crustal level (~20 km). The formation of Amdo granulites is considered to result from the arc-continent collision between the Amdo basement and the Qiangtang terrane in the middle Jurassic, which is a crucial step 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242.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筒子在筒子架不同位置上对片纱整经张力的影响问题,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新见解,指出该影响主要发生在片纱形成区,其变化规律随整经形式(分批、分条整经)、穿筘方法(分排法与分层法)以及整经机尺寸参数而变化.在相同初张力条件下,在筒子架区域内,前后排张力差异甚微.文章对分排法穿筘优于分层法作了新的解释,并指出分段分层加压措施在生产实际中往往难以精确确定加压原则和加压差异量,建议采用等加压型式的筒子架.  相似文献   
243.
根据钢与混凝土组合箱形结构翘曲位移函数设置的基本原理,选择一系列符合组合箱梁基本翘曲模式的抛物线型翘曲位移函数,以最小势能原理为基础,得到利用变分法分析钢与混凝土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的控制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并推导了典型的简支组合箱梁在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解析解.静力分析算例结果证明了选择二次抛物线型为翘曲位移函数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将解析解与实测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基于能量原理得到的计算公式能够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且计算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244.
从结构特点、材料选择、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等方面采取措施避免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墙板和顶板产生裂缝,且达到不掺膨胀剂、节约水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5.
高层结构在地下室顶板嵌固的条件,规范从层间侧向刚度比做出规定,并辅以构造措施。而结构扭转效应发生后,这个嵌固假定虽在侧刚比满足规范要求,但计算结果仍存在较大误差。本文参考规范和已有研究结果,从结构侧向刚度、周期和位移入手,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分析扭转对地下室嵌固的影响,最后给出刚度比计算的建议和在扭转效应下侧向刚度比应更为严格并同时要求扭转刚度比满足一定限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46.
为了减小光电成像测量系统中存在的非线性畸变,提高测量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图像畸变校正方法。提取带有桶形畸变的栅格图像中的栅格交叉点作为控制点,利用光学成像关系推算出栅格交叉点的理想无畸变位置,构成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训练集。经过训练,可以确定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结构的优化参数。针对栅格图像进行了畸变校正实验,并与多项式变形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自动、有效地校正图像畸变,效果优于多项式变形法。  相似文献   
247.
针对列车丢失卫星信号无法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的列车平顺度信息匹配的方法.借助传感器对列车的在线的平顺度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基于DTW-KF(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规整匹配.基于列车自身速度传感器等的数据作为模板变量与在线测量数据作为测试数据进行匹配,根据DTW的最优匹配...  相似文献   
248.
为了刻画川西南部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相展布、厘清其分布主控因素,基于已钻井火山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结合火山机构模型正演,明确不同火山岩相所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而采用多信息地震属性技术预测火山岩相展布;结合火山岩相、基底断裂、古地貌等信息研究火山岩相分布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南部BMM地区发育规模性火山岩爆发相发育区,面积达500 km2,是四川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区带拓展的有利区。火山岩相分布主要受基底断裂及火山喷发前古地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