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51篇
教育与普及   5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73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振伟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1):138-140
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成型手法和装饰手法。成型手法主要指直接成型与间接成型。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在对传统陶瓷肌理成型方法的拆解、对传统陶瓷成型方法的借用和体悟,然后重构而成。在装饰手法方面,体现在对传统装饰手法的新发现、反借用、对材质本身的直接借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2.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3.
潘伟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8):125-129
《声无哀乐论》体现了嵇康独特的音乐欣赏思想。其主要观点有:音乐欣赏的本质在于人获得“和声”的音乐美感;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欣赏主、客体互动统一的两个心理层次;音乐欣赏的功能在于以“无声之乐”标识自由人格及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34.
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欣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筝演奏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肩、臂、腕、指这几个主要部位的有效配合以及如何处理好紧张与放松的问题是十分关键。要提高演奏水平,学会对曲目的欣赏很重要,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乐曲源流、音诗意趣的理解和领悟,是将诗歌要素和音乐要素融合一体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5.
我国早期的文艺思想是一个很少触及的领域。文章从考古发现、古籍记载、文字起源、早期文学作品几方面分析,阐述了我国文艺思想产生初期的三个阶段及其重要特点:文艺与获得生活资料的功用目的相结合;文艺与达到宗教迷信的功用目的相结合;文艺和突出社会政治方面的功用目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36.
师专美术教育专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7.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8.
中国古代艺术思维主要有神思、妙悟、灵感三种模式,三者既有共同方面,又有不同特征;既各自独立,又共存互补。这三种思维模式构成了古代艺术思维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在歌唱审美活动中,歌曲创作、歌曲演唱和歌曲欣赏是其审美实践的三大环节。这里将歌曲创作称为歌唱审美活动的一度创作,歌曲演唱成为二度创作,歌曲欣赏称为三度创作。  相似文献   
40.
科学审美与科技传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科学界和人文学者对科学审美的不同认识和视角,认为对一般个体的科学审美意识的研讨有功于聚焦科学人文的视线。为此,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大众科学审美意识的获得与科技传播的关系,进而说明科学美育与科技传播二者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科学美育将对科技的良性传播起刮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