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4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25篇
教育与普及   3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7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784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论述了古建筑的一些结构构造特点及新时期对古建筑的需求.将钢筋混凝土材料和木材的各种性能进行比较,得出用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比木构建筑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耐火性.通过对贵州经济现状分析指出旅游业在贵州省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在旅游区修复古建筑的重要性.结合贵州省情及全球生态环境指出在贵州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替代木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到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从萌芽到成熟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文论的功能不断变化调整.《文心雕龙》的出现,成功地综合了文论的各种功能,从而宣告了古代文论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存在方式是指文学赖以存在的整体结构。通过对文学创作活动(事件)、文学接受活动(事件)的现象学描述,建构了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和文学存在之主体间的交流结构,后两者共同组建着文学的存在整体。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爱国主义内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时代内容来分析,传统爱国主义可以划分为中国古代爱国思想和近代爱国主义两个阶段.争取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并巩固这种融合与统一,是古代爱国思想发展的主题;在近代历程中,传统爱国主义带上了强烈的救亡图强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蒲松龄散文创作在形制结构、语言运用及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称颂其散文“苍润特出,秀拔天半”的艺术风格,透出蒲氏文学创作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6.
疏密是艺评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对疏密的理解虽各有不同,但大多是从内容及内容的连接两个角度出发,从意象和结构两个方面看中国古典诗歌的疏密,思路要清晰得多,意象疏密指诗歌构成材料的众寡和密实程度,结构的疏密是指诗思的疏密,它包括两个方面;诗歌材料间结合的疏松与细密,诗歌材料与主旨的呼应程度。  相似文献   
7.
艺术概括是塑造优秀文学形象的重要手段 ,它的基本方式是必须融会在个性书写过程中 ,以个性书写为形态。艺术概括包涵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 ,即 ( 1)通过个性概括同类现象的共同特征 ;( 2 )通过个性深入揭示内在本质 ;( 3 )通过个性显示深广的社会意义。达到这三个层次 ,文学形象便可获得深厚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8.
壮岱侬民族拥有同中有异的花婆神话。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发现,中越文学的交流态势,实际上是建立在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生态伦理缔结与交往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9.
结合具体课程的研究与教学,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贴近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师生的交流与对话,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落实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感、气质和人生信念,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作为历史人物的王昭君,她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剧作家笔下,但她的文学形象,在不同作家如古代戏剧家和20世纪的郭沫若、曹禺的笔下,却是不尽相同的,而且还经历了一个明晰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投射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精神构成的变化,透露着创作主体个人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对现实和未来的诉求与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