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1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高承载聚氨酯软泡的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合物聚醚多元醇与普通聚醚多元醇混合发泡的方法,对普通聚氨酯软泡进行改性,试制高承载聚氨酯软泡,大幅度提高了泡沫体的硬度和回弹性。其中,给出了常用密度下的高承载聚氨酯软泡生产配方,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2.
采用改进键参数拓扑指数Hs,建立了脂肪胺的物化性质Y的定量式:Y=a bHs,式中a,b是系数,对于某一物理化学性质为一定值.预测了含有10个碳原子以内的脂肪胺的沸点、摩尔折射率和偏心因子等三项物理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杂原子进行“染色”,建立了脂肪醛、脂肪酮和脂肪胺化合物分子的距离矩阵和邻接矩阵,在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拓扑指数W。将拓扑指数W分别与脂肪醛、脂肪酮和脂肪胺化合物的沸点及摩尔折射进行非线性回归,取得的结果可以用来预测脂肪醛、脂肪酮和脂肪胺化合物的沸点及摩尔折射Rm,这为脂肪族类化合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4.
针对憎水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的非线性吸附行为还不完全清楚的状况,通过研究菲、萘和二甲苯等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以及从其中分离出来的腐殖质、腐殖酸和碱提取后的土壤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讨论非线性吸附的机制.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程度按如下顺序变化腐殖酸<土壤<腐殖质<碱提出土.脂肪碳富集的腐殖质的等温吸附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吸附亲和性含量以及高的非线性.文章最后采用了无定型脂肪碳的固结概念模式来解释这些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45.
PU/PGMA同步互穿网络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影响高增塑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同步互穿网络力学性能的因素,寻求最佳力学性能配方。方法,制备了不同配方的样品,对其进行拉伸试验以及动态力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改变PU与PGMA的组成比,SIN的拉伸强度和延伸率呈非单调变化,在PU含为60%附近时出现极大值,在体系中引入PGMA组分的交联剂及引入网间接枝剂均使体系的交联密度上升,导致抗张强度升高,断裂伸长率下降。  相似文献   
46.
侧链型芳香族偶氮基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液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两步法合成侧链型芳香族偶氮基聚氨酯,并应用FT-IR、VPO、DSC和TPOM表征聚氨酯的结构及液晶性。MDI系列聚氨酯由于其主链刚性较大,不出现液晶相,而HDI系列聚氨酯则可出现液晶相,并随着由扩链剂引入主链的“柔性间隔基”的柔性和长度增加,“去偶”作用增强,其液晶相的转变温度和有序性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47.
对脂肪酮的密度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用图论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个结构基础明确的定量关系,据此可预测脂肪酮的密度,并且其预测值都很接近实验值.本方法不仅阐明了脂肪酮的密度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且提供了一种预测脂肪酮密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脂肪醛及脂肪酮中羰基进行染色,计算脂肪醛和脂肪酮距离矩阵及邻接矩阵的最大本征值.据此定义新拓扑指数W,并分别与脂肪醛、脂肪酮的沸点T和摩尔折射率Rm进行非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相关性系数达到优级,能很好地预测脂肪醛和脂肪酮的沸点及摩尔折射率Rm.用拓扑指数W能够很好地预测脂肪醛和脂肪酮的结构和性质.  相似文献   
49.
以乙二胺(EDA)、己二胺(HDA)、二乙烯三胺(DETA)和异佛尔酮二胺(IPDA)等四种脂肪族多胺室温固化剂对丙烯酸改性环氧树脂(AC-E44)进行了固化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固化条件下,四种固化产物的综合性能都是随着固化剂用量增大而先增加后降低的,即存在着最佳固化量:EDA为8%,HDA为14%,DETA为10%,IPDA为22%。采用DSC技术研究固化产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0.
应用Gaussian 03程序,采用密度泛函(DFT)方法,在B3LYP/6-31G(d,p)水平下研究煤中脂肪族硫醚结构(C_6H_5CH_2SCH_3)吸附O_2分子及氧化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确定分子间氧化反应机制,为预防煤炭自燃奠定理论基础。由计算结果可知,煤中C_6H_5CH_2SCH_3结构物理吸附O_2分子形成复合物Ⅰ,形成过程是一个无势垒的过程,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煤中C_6H_5CH_2SCH_3结构与O2分子的相互作用距离dS-O为2.582A,经CP校正后的相互作用能为-20.60kJ/mol。分析复合物Ⅰ的电子密度变化,可确定其相互作用为范德华力,属于物理吸附。当复合物Ⅰ吸收足够的能量,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煤中C_6H_5CH_2SCH_3结构氧化反应共有5条反应路径,Path 4是反应的主反应路径,其产物P_3(C_6H_5CH_2SOH+CH_2O)是反应的主产物。经分析发现:煤中C_6H_5CH_2SCH_3结构易发生初步氧化,仅需12.36kJ/mol的能量,物理吸附一个O2分子释放的能量足以提供,但若要深度氧化将Path 4进行下去,需要再从外界吸收相当于物理吸附5个O_2分子释放的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