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9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31篇
系统科学   42篇
丛书文集   51篇
教育与普及   29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2708篇
自然研究   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珠江口台风暴潮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2.
对从嘉陵江合川至北碚段收集的4属11种科鱼类脊头骨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属、黄颡鱼属、拟属和属在下颞骨的有无,嗅神经孔和舌颌骨与颅骨关节面的构成,泪骨的形态,上枕骨嵴的长短及其与背鳍第一辐鳍骨的关系,颅骨的比例性状等方面具有一分明显的属间差异,头骨形态亦可作为种间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3.
盘锦地区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部,水源丰富,池塘泡沼、水库星罗棋布,适于渔业发展,特别是我省重要河流——辽河在此入海,所以河口及洄游鱼类尤多,我们在野外工作中收集了55种标本,隶属11目24科,观察了生境分布,对盘锦地区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海平面变化、黄河改道与贝壳堤发育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新世海侵高峰过后,海平面一直处于幅度不大(约1m左右)的振荡运动状态.对应四次小高海面时期,天津滨海平原上堆积了四道贝壳堤,黄河在本区入海,使贝壳堤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5.
在对瓯江口地区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参阅了有关的考古资料和文献,从沉积学、地貌学、考古学等角度,综合论述了本区包括海湾充填、平原塑造以及岸线变迁的成陆过程。  相似文献   
106.
长江口悬浮颗粒有机絮凝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带电子探针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测定了长江口悬浮颗粒样品,在不同盐度的试样中,首次发现了大小、形状,组成各不相同的有机絮凝体.作者根据长江口的物理化学环境和悬浮颗粒的性质,探讨了有机絮凝体的形成机理,认为二步桥联模式能比较园满地解释长江口悬浮颗粒有机絮凝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7.
闽江口川石水道的水文泥沙特性及其内拦门沙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江口川石水道,口内段落潮流占优势,口外段涨潮流占优势,口门附近是落潮流优势向涨潮流优势转化的过渡地带.由于水流分汊、分歧、扩散、会潮以及盐淡水混合等因素的作用,口门附近水动力条件较弱.该水道在中潮位以下的低水时期泥沙运动活跃,河槽冲淤变化剧烈. 在川石水道的口门上发育着拦门沙,堆积体部分处在口内,部分处在口外,两部分堆积体虽然相连,在外形上是一整体,并统称为内沙浅滩,但是口内外堆积体的形成发育过程有明显的差别.川石水道口门上的拦门沙实原上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两个浅滩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08.
灌河口河口演变的遥感图象解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灌河口航空及航天图象解译结果.用航空图象分析了河口两侧岸滩的变迁过程,航天图片分析了口外泥沙的运移特征.航空图象解译结果表明,河口两侧岸线和滩线在逐年蚀退.航天卫星图象解译结果表明,河口东侧自废黄河口向西的泥沙输送趋势十分明显;河口西侧也有自西向东的泥沙流迹象,故认为灌河口泥沙输送方向是由河口东西两侧向河口运移.文中还给出了不同岸段的蚀退速率,提供了卫星和航空图片及其解译图.  相似文献   
109.
长江流域第四纪孢粉植物群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