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4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杨慎以考据之法治《选》,对开启清代实证性的《文选》学起到导夫先路的作用,厥功甚伟。其著述中涉及对《文选》典故的考辨、地理的考订、正文的校勘、语词的训诂等诸多方面,并对李善注、五臣注进行了补充、纠谬等工作,对五臣注的态度还相当通达科学。另外,他还议及了《文选》学史上的一些重要课题,有的识见对今天的《文选》研究者仍有启发意义。杨慎治《选》取得了重大成就,应引起当今《文选》学者注意。  相似文献   
102.
在沈从文的早期小说创作中,军旅题材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创作了大量的军旅小说,塑造了不同的军旅人物类型。  相似文献   
103.
沈从文的旧式军人小说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和紧张的敌我矛盾,似乎这些军人没有敌人,没有井然的军队秩序,只是一群人按照一种较为稳定的方式生活着,悠闲、自在。移防与驻扎是军事文学中的重要情节,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移防与驻扎几乎没有什么军事目的,而成为人性飞扬、恣肆、落地生根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4.
沈从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展开与主流意识形态对话,表面上似乎与中国社会激进的现代性浪潮格格不入,但他的文本却又参与到对现代性内涵的合理完善上来,在对现代性作出反思的同时,他的作品一再展现给我们的“优美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恰恰与现代性对人生存的关照要求契合,在这一点上,他与现代性达成共谋或说是和解。  相似文献   
105.
沈立新被评论家称之为“诗书双全”。在他的艺林求索的路上,有三个人对他的影响至大,沈立新引以为恩师:一为教他写诗的著名诗人田间,一为教他习字的著名书法家熊尧昌,一为教他习文的著名作家俞林。沈立新写诗,不是以诗为业、成为诗人,而是强化自己的艺术修养。他的诗是一种抒发文人情怀的雅士诗歌。他的“记游诗”,写得尤为成功,“题赠奉和诗”,也写得较有特色。  相似文献   
106.
水、梦、雾是小说《边城》中三个极为重要的审美意象 ,它们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对古朴恬静的自然美、纯洁真率的人性美和郁悒孤寂的意境美的至爱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7.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个美丽的“桃源”世界,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揭示沈从文的“桃源”情结,并发现其“桃源”情结虽然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桃源”情结有着血脉联系,但是其间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8.
申涵光作为幽燕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开清代河朔诗派之流。在山河变易的时代背景下,他访友于江南,逃世隐居于广羊山间,并创作了质量俱佳的山水诗歌,通过这些飘逸萧散、独抒性灵的山水之作,我们庶可观照一代才人在特定岁月中形成的特殊人格,及其忧思故国的坚贞情怀。  相似文献   
109.
新文学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并在现当代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乡土创作更多地承担着文学以外的历史责任与理想,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乡土小说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问题与矛盾,以及当下乡土创作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110.
明嘉靖时期,古代文学面对时代转型,谋求新的发展出路。杨慎谪居云南,考释了华夏文化源头之作———《禹王碑》全文,并自觉实作了功标史林的三通《禹王碑》立于云南各地。在引证《禹王碑》的基础上,杨慎创作《禹碑歌》并刊刻立石,提出华夏文学的起源应在殷商文学之前的学术观点,主张复兴华夏文学应从《禹王碑》溯源,进一步阐释《禹王碑》所孕包"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哲学思想为复兴华夏文学的思想基础,无疑具有深刻的跨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