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24篇
丛书文集   36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902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固井后的技术套管与旋转的钻杆接头在一定正压力下接触导致不同程度的磨损,磨损后套管抗挤毁和抗内压强度降低,威胁油气井的安全。为计算井下套管磨损深度和磨损套管的剩余强度,确定减少套管磨损的有效措施,在油基泥浆中进行了P110套管的磨损实验,测量了不同磨损时间、转速和正压力下套管的磨损效率和摩擦系数。通过套管磨损表面形貌分析,确定了套管磨损机理。油基泥浆中P110套管的磨损效率和正压力和转速成正比,磨损效率在2~4×10-131/Pa之间。各转速下套管表面的磨损机理基本相同,黏着磨损、犁沟和疲劳磨损同时发生。正压力对套管表面磨损机理的影响有较大,低接触力下套管表面磨粒和犁沟磨损同时存在,高正压力下主要发生黏着和犁沟磨损。不同转速和正压力作用下,P110套管主要发生了黏着磨损,采用基于粘着磨损机理的磨损效率模型预测井下套管的磨损程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2.
在水下铁磁性腔体上测量地磁场必须消除干扰磁场的影响,其中感应磁场是干扰磁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随着腔体方位的变化而变化。分析腔体感应磁场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二维、三维数学模型,重点是采用有限元积分法添加了Neumann边界条件,得到了腔体感应磁场方程。通过将二维模型的解析解与数值解相比对,验证了二维和三维感应磁场方程的正确性,从而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腔体位置、姿态变化时感应磁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973.
通过对地税发票布奖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和实现,对海量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海量数据库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74.
利用GC/MS联用仪对刺梨籽乙醚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了31个成分并鉴定出了其中的25个化合物,占总提取的93.16%。其主要成分为香草醛(21.06%),苧烯(16.20%),(Z)-2-庚烯醛(7.95%),香草醇(7.45%),(E,E)-2,4-癸二烯醛(5.98%)。  相似文献   
975.
四川盆地川西中江气田致密砂岩具有河道砂体展布不均、水平应力差大、脆性指数低、天然裂缝不发育、延伸压力梯度高的特点,前期施工压力较高排量偏低,使得改造整体加砂强度偏低,压后产量不理想。借鉴“流动距离最短,流动阻力最小,控制范围最大”理念,依托地质—工程一体化,以多向量强支撑体积改造为关键,研究川西致密砂岩体积改造工艺。基于均衡扩展精细布缝技术,优化川西致密砂岩双甜点分段分簇,大幅度增加横向动用率。以二级组合支撑、高排量连续加砂及变黏液体实时调控的强加砂技术,实现复杂裂缝耦合支撑剂组合的多向量强加砂。通过簇间多粒径暂堵球、缝内多组合暂堵剂的双重复合暂堵强制分流提高横向裂缝复杂程度。研究成果在川西中江气田已成功应用并逐步进行推广,加砂强度由前期0.50 t/m提高到4.18 t/m,加砂强度提高7倍多,已实施井平均无阻流量55.7$\times 10^4{\rm m}^3$/d,平均有效控制储量1.33$\times 10^8{\rm m}^3$,改造效果较前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76.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是致密油气地质评价的核心研究工作。通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及气水相相对渗透率等多种实验分析手段,研究了川西中江气田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差异性成因,并分析孔隙结构对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江气田沙溪庙组致密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受原生矿物组合与成岩演化过程及其产物的影响,其中,石英对储层的渗透率贡献相对明显,对孔隙度影响不明显,黏土矿物、方解石都对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明显,均呈负相关;在孔隙结构参数中,孔喉组合关系、喉道大小决定储层渗流能力,以大孔喉对储层渗透能力的贡献最大;孔隙结构对产能及气井生产特征影响明显,孔隙结构均质性越好所对应的气井产能及平均日产气就越高。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及气井开发效果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为气藏合理开发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7.
978.
为明确中江沙溪庙组深源浅聚型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应用岩芯分析、测井、试气、生产、核磁共振和地层水化学分析等资料,对地层水的微观赋存状态、宏观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江沙溪庙组地层水矿化度为III$\sim$V类CaCl$_2$型地层水,地层水以束缚水和毛细管水的形式赋存于储层中,宏观上气水分布受断砂配置、局部构造和河道内部非均质性控制。断层既是天然气充注的基础,又是散失的通道,控制着气、水的宏观分布特征;近断层处天然气易散失,以气水同层为主。河道内部非均质性和局部构造共同控制气、水的局部分布特征,其中,河道内部发育的岩性(物性)封堵能阻止天然气向高部位断层处的运移和散失,并使得气水呈“香肠式”分布,构造低部位也可见气层发育。无岩性封堵河道气水呈“上气下水”分布模式,局部构造高部位为气层,构造相对低部位为水层或气水同层。  相似文献   
979.
本文通过对滑动轴承中楔形油膜内部压强分部的探讨,着重分析了两相时平面为平板的情况,并从流体受力的角度出发,对机械滑动轴承的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