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8篇
系统科学   19篇
丛书文集   5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1199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1.
西藏措勤地区的下白垩统岩石地层单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1:100万日喀则幅区调中将措勘地区划分为两个地层小区,各自建立了下白垩统的岩石地层系统.作者根据在该区测制的下白垩统连续地层剖面及相关地质调查,认为这两个地层小区并不存在;建议在措勤地区建立统一的下白垩统岩石地层系统,从下至上划分为则弄组、多尼组和郎山组.  相似文献   
32.
以LabVIEW为开发平台,综合自动检测技术和通信技术,研究开发三峡水库水质在线监测基站系统,为三峡水库水质的在线监测提供一种全新的、准确及时的方法,同时可有效地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并解决了水质监测中历史数据记载的方便性问题.  相似文献   
33.
在二维条件下,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排土场安全稳定性,创新性地将二维条件下的极限平衡法分析结果,简单地转换为可描述三维整体环境中的排土场安全稳定性,采用Monte-Carlo随机抽样方法对鞍钢集团齐大山铁矿风水沟排土场岩体强度的随机分布参数进行了研究,对排土场边坡破坏的风险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4.
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落干期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不同磷形态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各形态磷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澎溪河流域消落带土壤TP含量均值为599.00 mg/kg,消落带土壤TP、IP含量均沿高程逐渐下降。消落带土壤活性磷(Ac-P)含量明显低于180 m的岸边土壤,155,145 m消落带土壤Ac-P含量低于165 m消落带土壤,与140 m沉积物中Ac-P含量相近,表明频繁的干湿交替会加剧消落带Ac-P的流失。消落带土壤TP、IP和Ca-P均与pH值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pH对土壤磷形态的含量有着重要影响;OM与Or-P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有机质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Or-P的含量。  相似文献   
35.
研究构造了平面上一类特殊的齐次Moran集,通过分析其结构并利用分形几何中计算维数的方法和技巧,证明得到了它们的Packing维数下界。  相似文献   
36.
王增龙 《山西科技》2014,(4):121-122
介绍了谢悉水库的概况及其修建设计沿革,分析了谢悉水库工程的地质情况详细阐述了谢悉水库应急专项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37.
边永梅 《天津科技》2014,(7):16-17,20
对滨海新区北大港水库2011年度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项目施工期间和运营期间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程序由总论、项目概况、项目所在环境概况、环境影响评价、拟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及结论 6个部分组成。通过综合评价可知,工程实施后符合各项政策和规划,采取一定环保措施之后对环境影响较小,具有环境可行性。  相似文献   
38.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2,46(6):1543-1579
The species of the genus Labeo from the Lower Zaire river system have been revised on the basis of 284 preserved fishes, including type material of 18 nominal species cited or described from this region. Morphometrics, meristic counts,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radiographs have been used for this study. All results obtained are supported by statistical analyses. From the 18 nominal species reported, only 12 species are recognized as valid. Two major groups were identified: one group has rows of conical papillae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lips; and the other group presents rows of transverse plicae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lips. The first group has two species: L. lineatus and L. weeksii. One synonymy is proposed: L. lineatus (partim) = L. weeksii. In the second group, 10 spe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L. longipinnis, L. degeni, L. barbatus, L. macrostoma, L. falcipinnis, L. cyclorhynchus, L. parvus, L. greenii, L. nasus and L. sorex. One unidentified taxon apparently represents a species new to science, but this must be confirmed by a wider revision of the genus which is the subject of further research. Some synonymies in this group are proposed: L. brichardi (partim) = L. barbatus; L. lineatus (partim) = L. degeni. Other synonymies already established by Reid (1985), have been confirmed: L. lividus = L. barbatus; L. brichardi (partim) = L. macrostoma; L. variegatus = L. cyclorhynchus. One synonymy has been restored: L. velifer = L. longipinnis. Finally, one synonymy remains in question: L. chariensis = L. parvus. A key to species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39.
胜坨地区内发育有多个富灰质泥岩的地区,灰质泥岩的发育对砂体的描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摸清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三下亚段灰质泥岩的分布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研究区沙三下亚段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划分为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在各体系域的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以研究灰质泥岩的纵向和横向分布情况。高位域灰质泥岩分布特征为从北西向深湖区灰质泥岩厚度逐渐增厚。湖侵域灰质泥岩的分布情况为整体上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灰质泥岩厚,东部地区从北向南东方向逐渐减薄,西部地区从北西方向向南东-东逐渐增厚。低位域灰质泥岩的分布特征为从北西向深湖区灰质泥岩厚度逐渐增厚,最厚的位置分布于两个扇体之间地区。  相似文献   
40.
下扬子地区油气宏观保存条件地区差异性明显.为了更好地评价有利单元,通过多条南北向构造地震、野外露头剖面解释,对海相中生界、古生界构造进行区划,对各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和强弱进行解析.结合钻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下扬子地区经历了3期强烈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印支期-早燕山期(Ts-J1-2)江南雪峰由南往北的基底拆离推覆和大别山由北往南上冲推覆构造;燕山期(J3-K1)的走滑构造;晚燕山—喜马拉雅期(K2-E-N)的伸展构造.下扬子海相油气有利保存单元存在于2类地区:一是在印支—早燕山期改造变形程度较弱、保存完好的志留系盖层分布区(滑脱层),它们是原生型油气的有利保存单元;二是在晚燕山—喜马拉雅期重建的白垩系盖层分布区,它们是次生型油气的有利保存单元.对不同构造单元综合分析,认为泰州东台对冲向斜带和海域的崂山—五莲对冲带是原生型油气的有利保存单元,射阳推覆带是次生型油气保存的有利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