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526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蒙古高原岩黄芪属(Hedysarum)植物区系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蒙古高原岩黄氏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特点是在其北部渗入了北极及欧洲-西伯利亚成分(5种),在其西北部渗入了中亚东部山地成分(5种),在其南部渗入了华北成分(2种)和唐古特成分(1种).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及物种生存的高度适应也有蒙古高原自身的特有种(4种)和亚特有种(1种).蒙古高原的岩黄芪植物同华北、东西伯利亚和新疆地区的联系较紧密.  相似文献   
552.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的复杂响应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植被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要素,且对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分布现状,可以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地貌特征、弃耕地的植被类型与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并运用人工降雨、径流场观测设施与野外观测资料与航片、地形图分析相结合,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理论相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植被自然演替规律、坡沟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坡沟地貌形态、水流特征对沟缘线地貌侵蚀演化的交互作用影响,揭示植被演替规律、坡沟地貌形态演化速率与土壤侵蚀的复杂影响机制。对于不断深化植被建设、地貌发育与土壤侵蚀理论的研究,为探索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水土保持治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53.
李义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3):8145-8148
利用25年(1983.7—2008.6)的ISCCP D2云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总云量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高原地形特征、大气环流形势等作出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554.
为研究青藏高原等高寒山区岩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特性,对西藏林芝地区分布广泛的片麻岩开展了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冻融试验:通过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试验,分析了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的扩展发育特征;采用单轴压缩试验结合声发射技术,获得了岩样宏观力学特性的劣化规律。结果表明:片麻岩微观结构的冻融损伤主要表现为颗粒剥落与微裂纹扩展两种模式,且同一位置处的损伤程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片麻岩的孔隙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孔径孔隙的变化规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冻融损伤片麻岩在单轴压缩试验中的声发射活动均可以分为平静期、增长期与陡增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声发射信号密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但累计振铃计数和累计能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片麻岩试件表面颗粒大面积脱落的阶段与其抗压强度明显降低的阶段相对应。  相似文献   
555.
用气象色谱方法对高原鼢鼠油脂中亚油酸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方法的准确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高原鼢鼠油脂中亚油酸含量为10.84%±0.38%,皂化和酯化最佳时间分别为15min和7min,亚油酸甲酯标准曲线回归系数r=0.9999,亚油酸甲酯色谱峰面积的相对偏差为0.0124,样品亚油酸甲酯回收率为95.08%。  相似文献   
556.
557.
利用TM遥感影像和地表热量平衡模型估算平凉市崆峒区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区的蒸散发量,并结合地面实测资料进行检验,分析了该区域蒸散发的分布规律,研究了蒸散发量与土地利用、地表参数、地形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当日蒸散发量介于0.46~7.85mm之间,平均3.81mm,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不同下垫面的蒸散发能力有一定差别,其中水体和林地的日蒸散发量最大;蒸散发量与NDVI和斋程等呈线性正相关,而与地表温度呈线性负相关。本研究可为区域地表水循环和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58.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2,46(45-46):2875-2897
ABSTRACT

A new species of crayfish, Cambarus loughmani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the preglacial Teays River Valley of Cabell, Kanawha, Lincoln, Mason, and Putnam counties, West Virginia. The species w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be part of the Cambarus dubius complex. Loughman et al. restricted C. dubius to an orange colour morph found in central and northern portions of the Allegheny Mountains and Appalachian Plateau in central West Virginia, western Maryland, and south-central Pennsylvania. The new species described herein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all other members of Cambarus Erichson, 1846 by a double row of cristiform tubercles on the palm, an open areola with two rows of punctations, and a consistent blue colouration.

http://www.zoobank.org/urn:lsid:zoobank.org:pub:5BC7C861-038E-457C-80F3-ED7A66E10D73  相似文献   
559.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人口分布与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文以青藏高原人口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2000-2020年青藏高原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整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分乡(镇)人口数据,构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青藏高原分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据集。研究方法采用重心分析法和改进后的人口集聚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四川省石渠县境内,在此期间人口重心略微向西移动;全域人口分布显著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区划和省区间人口集聚度评价结果差异显著,但各地内部的人口集疏模式保持相对稳定。研究结果为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优化青藏高原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